在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的藏品序列中,文房器物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构筑起一片连接古今的精神园地。其中,一方明代“镇山款尼山精气澄泥砚”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研墨挥毫的实用器,更是一件熔铸了儒家信仰、地缘文化与个人情怀的铭心之作,等待着我们走近端详。
砚面呈现出双池的独特造型,两个砚池规整排列,池沿线条流畅自然。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研磨不同墨色等实用需求,更在对称布局中,展现出明代制砚工艺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仿佛在静默中诉说着古人于文房之事上的精致用心。
砚背是此砚精神内涵的集中展现。背面主体镌刻着楷书正文:“尼山之英,融而为砚,启佑后心,维圣克念”,笔力遒劲,法度严谨。末尾落款为“镇山书”与“少河”。尤为重要的是,砚背顶部以篆书刻有“东鲁名器”四字,左下角则刻有篆体“高公砚”字样。这些铭文共同构成了一份完整的身份档案:它点明了砚台尊崇的文化渊源(尼山、东鲁)、寄托的箴言警句、定制者或拥有者(镇山、少河)以及可能的藏家名号(高公)。
“尼山”是孔子诞生地,自古便被视作儒家文化的圣地和文脉所钟的象征。明代,随着理学思想的深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阶层日益壮大,定制带有个人印记与文化标识的文房清玩成为风尚。此砚以“尼山之英”为精神内核,自铭“东鲁名器”,正是将地理概念与文化符号融入器物之中,表达了使用者对圣贤之道的景仰与追随,以及藉此“启佑后心”、砥砺品行的志向。此砚或是其自用,或是赠予同道之雅物,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情境与人文情怀。
这方“镇山款尼山精气澄泥砚”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温润的质地上,仿佛仍留存着当年墨香与手泽。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位古代士人对于学问的追求与对德行的坚守,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书房中的精神气象。这方砚台,堪称是一曲凝固于石上的儒家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