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聚焦校园场景中常见的“内心戏内耗”问题——过度脑补不仅消耗时间精力、让人难专注学习探索,还易滋生自我怀疑,成为成长隐形阻碍。这次心理健康宣传旨在帮助大家快速摆脱内耗困扰,重拾专注状态,轻松享受成长与探索的乐趣。
步入大学,全新的社交圈、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与未知的未来规划,让不少大一新生陷入隐形的“精神内耗”。过度脑补的“内心戏”,不仅悄悄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使人难以专注学习、享受校园生活,还容易滋生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甚至会因为害怕出错而让人怯于尝试新机会,最终成为成长路上的隐形阻碍。
对此,我们寻找到以下解决方法:
01 外化问题,解绑自我:
运用叙事治疗逻辑,将反复纠结的脑补思绪外化为一个“爱加戏的专属编剧”。明确区分“我”与“内耗想法”的边界——不是“我很内耗”,而是“我身边有个爱编焦虑戏的‘搭档’”,从心理上脱离对问题的认同,为主动解决内耗留出空间。
02 空椅子对话,切换视角:
通过“空椅子技术”实操体验,比如坐在代表“担忧的自己”“想象中的他人”的椅子前,分别倾诉顾虑、模拟回应。在角色切换中直观感受不同视角下的想法差异,打破单一思维的桎梏,缓解对“内心戏”的执念。
03 取景框聚焦,锚定事实:
用“场景取景器”(可虚拟想象或用手比划框架)聚焦具体事件的客观事实,比如只关注“社团面试未即时收到回应”这一结果,而非脑补“我表现太差被淘汰”的剧情。通过聚焦真实信息,减少主观臆断的内耗,强化“主动观察想法”的能力。
告别“内心戏”的内耗,对初入大学的我们而言,何尝不是一场与自我的温柔和解。当那些脑补的焦虑、无端的揣测不再裹挟着我们前行,当我们成为自己思绪的“导演”,便会惊喜地发现:校园里的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馈赠。
从“被动内耗”转向“主动掌控”,我们的大学生活便少了几分迷茫忐忑,多了几分从容笃定。面对情绪浪潮,我们学会了理性疏导、温柔接纳。而这份在大学时光中沉淀的情绪调节与理性思考,终将成为我们未来抵御职场压力、穿越人生迷局的坚实底气,让我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始终坚守内心的初心与热爱,坚定地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