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弘扬传统文化,理性对待”洋节”
发布时间:2021-12-23浏览量:3776

到底要不要过“洋节”

什么叫做“洋节”?

“洋节”是指从西方国家传播来的文化节日,“洋节”都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西方节日,不跟风,不参与,自觉抵制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和“洋节”的关系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愚人节等这些带有浓郁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让许多中国本身的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我们应如何去做

坚持文化自信,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洋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等。不以过节为名,在宿舍、家中悬挂与“洋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

各班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系列宣传介绍,拒绝过“洋节”。倡导民族文化深入每个人、每个家庭。

中国传统节日

我们在理性对待洋节”的同时,一定要去积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春节

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崔液《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世界是在交流中前进的,对于像洋节这类的西方文化,我们既不能一股脑儿不加区别的引进,也不能过度上纲上线,一刀切的禁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