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育人的第一线,谈心谈话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最温暖的“连接符”,也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基本功”。2025年10月15日,国际商学院在知信楼430教室举办“谈心·知心·育心——辅导员如何与大学生谈心谈话”专题沙龙,邀请学生工作部及各学院辅导员齐聚一堂,由经验丰富的赵承轩老师牵头分享实战经验,更有多位同仁现场交流案例、碰撞思路,为一线育人工作注入新启发。
沙龙伊始,赵老师便抛出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与学生谈心谈话?”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将其总结为辅导员的“三大法宝”之一——与学生干部、主题班会并列,且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抓手”。
随后赵老师特别提到,当下00后、05后学生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成长阶段,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却也存在“理论素养不足”“对热点问题认知不深”“渴望平等话语权”等特点。比如面对权威,他们会主动问“为什么”“凭什么”;面对个人发展,更关注“这件事对我有没有用”。而谈心谈话,正是化解这些特点带来的育人挑战、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关键载体。
智慧城市工程学院的卢子奇老师提到,曾遇到一名有严重躯体化症状的专科生——发病时头晕、幻听,每天需服5种药物,甚至在宿舍自行针灸。尽管尝试了多次谈心疏导,但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最终建议其退学调整。“虽然觉得‘没拯救他’,但让家长正视了孩子的问题,也是一种收获”。
随后,国际商学院的张力军老师分享了“深夜送医”的经历:一名复学学生发烧至意识模糊,他凌晨两点陪学生就医,后续持续关注。还有学生因家庭变故返乡,她每天打电话了解情况,帮其代办贫困认定材料,学生返校后见到他第一句就是笑着道谢——“用心永远是第一位的”。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昊楠老师提出困惑:一名衡水中学毕业的新生,高考前复习1个月就考出500多分,还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却因“两年居家未接触社会”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住单间、自理能力差、频繁与女友吵架。“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帮他找到校园里的立足点?”这个问题也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大家约定之后继续深入交流解决。
随后,国际商学院的张力军老师分享了“深夜送医”的经历:一名复学学生发烧至意识模糊,他凌晨两点陪学生就医,后续持续关注。还有学生因家庭变故返乡,她每天打电话了解情况,帮其代办贫困认定材料,学生返校后见到他第一句就是笑着道谢——“用心永远是第一位的”。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昊楠老师提出困惑:一名衡水中学毕业的新生,高考前复习1个月就考出500多分,还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却因“两年居家未接触社会”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住单间、自理能力差、频繁与女友吵架。“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帮他找到校园里的立足点?”这个问题也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大家约定之后继续深入交流解决。
这场“谈心·知心·育心”辅导员沙龙,既是技能传授的课堂,更是育人经验的熔炉。它让辅导员们在案例交流中精进本领,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合力,更锚定了“以生为本”的育人初心。未来,这些沉淀的方法与温度,将转化为守护学生成长的坚实力量,推动高校育人工作走得更稳、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