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服务会计专升本学生的能力转段与高质量就业,会计金融系在前期企业课堂的基础上,于2025年10月27日组织举办了“从核算到投研:财务人如何完成职业第一跃迁”主题讲座。主讲人为立心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基金经理冯学健。活动在知信楼B01举行,历时两小时三十分钟,采取“专题讲授 + 案例拆解 + 路演点评 + 行动清单发布”的四段式结构。
把岗位放到前台:从“做账正确”到“用账说话”
冯学健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财务新人”为切口,直言专升本同学的时间窗口短、任务密度大,唯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有效认可。他将财务人的成长路径概括为“三阶九项能力”:
第一阶是核算与合规(凭证到报表、税务申报、票据与档案、流程内控);第二阶是分析与解释(成本与费用分析、现金流与利润勾稽、预算与差异复盘);第三阶是研究与决策(行业比较、估值框架、风险识别与边界意识)。他强调,专升本阶段至少要完成“一阶全覆盖、二阶可输出、三阶能入门”,即在保证核算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能够用数据讲清业务问题与改进路径,并初步具备把财务信息转化为经营与投资语言的能力。
用真实案例训练“穿透力”:从附注到估值的完整链条
在案例环节,冯学健选择制造业与消费品两家上市公司,带领同学们沿着“附注—科目—结构—现金流—经营指标—估值”的链条进行穿透式分析:通过拆解“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发现渠道变化与客户集中度背后的风险;通过“存货结构+存货跌价准备”识别成本优势是否可持续;用“经营性现金流/利润”背离解释经营质量,结合ROE、毛利率与费用率形成交叉验证;最后在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间进行校准,强调安全边际与假设透明。
“所有结论都要可复核、可追溯。”他提醒同学们在做课程作品或求职作品集时,务必注明口径、时间窗与数据来源,避免“带节奏式”判断。
路演与点评:把“知道”变成“能做”
随后,四支学生小组围绕“制造业成本优势是否具备护城河”“消费品牌现金流质量如何评估”进行5分钟即兴路演。冯学健从逻辑链完整度、证据充分性、语言的专业度三方面逐一点评:
逻辑链上,建议以“问题—假设—证据—结论—风险”的顺序呈现;证据上,尽量采用一致口径的同口径对比,必要时给出附表;语言上,减少形容词,多用数字、区间与比率,做到“可度量、可比较、可复现”。三位同学的报告因数据扎实、推理清晰被评为“优秀作品”,将纳入学院作品集示范库。
五条可落地的行动清单:专升本的“第一公里”怎么走
面向“如何把这堂课转化为求职竞争力”,冯学健给出5条可执行清单:一周一企业,一月一小结:每周跟踪一家上市公司,月底形成不超过10页的研究小结。两套模板:建立“公司深度报告模板”和“估值模型模板”,所有作品按模板沉淀。三类工具:熟练Excel、透视表与Power Query,掌握一门数据库或BI基础(SQL或Power BI),会用同花顺、Choice等提取与校验数据。四个场景练习:存货与成本、收入确认、现金流健康度、税务合规四个高频场景,至少各完成一份练习报告。五分钟路演:把每份报告训练成“5分钟可讲清”的版本,随时作为面试材料携带。
教学联动与就业支持:形成“课堂—项目—岗位”的闭环
会计学专业主任马堃在总结中表示,本场企业课堂既是一次方法论的“授渔”,也是学院“业财融合·数智赋能”培养方案的落地举措。学院将以此为抓手,推出“一生一策”成长包:在学业导师、职业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框架下,为每位专升本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求职计划;同时开设简历门诊、模拟面试、作品集工作坊等常态化服务,并与立心基金共建“真账+研究”实训项目,定期举行周度研究例会与月度行业路演,推动学生在校内完成从核算、分析到研究表达的全链路训练。
学生反馈与后续安排
“这堂课让我第一次把‘会计分录’和‘商业判断’连在了一起。”2024级专升本同学说,“接下来我会按老师的5条清单搭建自己的作品集,并在冬招前做一次完整迭代。”多位同学当场报名参加“投研写作门诊”和“行业走访日”。据悉,学院还将围绕税务实务、内部控制、数据分析等主题继续开展企业课堂系列,并面向高年级开放研究助理与财务分析实习岗的联合选拔。
通过此次企业课堂,专升本同学对“财务人怎样用数据说话、如何以研究支撑决策、如何把课程作业升级为可展示的职业作品”有了系统而清晰的认知。学院将持续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以合规为底线,打通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第一公里”,助力更多会计专升本学生实现从核算岗位向分析、研究、风控岗位的稳步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