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山东省优势特色专业工程管理建设项目期末验收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量:20329

青岛黄海学院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始设于2011年, 2012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生;2014年11月被确定为山东省优势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两年来,学校依据《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的实施意见》(鲁教高发〔2014〕1号),聚焦目标,落实责任,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各方通力合作,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一、总体情况

通过对本专业的重点建设,建成区域内商业、旅游、住宅等地产开发与建设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以改革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通过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及“六技六能”人才的优质核心课程,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本专业人才。改革实践教学思路并完善其教学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建成“三融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结合一体化;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加大音像媒体、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不拘泥于课本,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且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任务包括21个,现已完成项目任务数21个、任务验收点29个,任务完成率100%。


二、工作机制

1.学校统筹、协同创新


学校对项目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项目责任制,科学规划目标任务,项目总体分解成6个子项目,班子成员、项目团队教师全部对口项目分项管理,验收目标全部责任到人。


学校聘请教育专家、高校学者、企业导师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项目指导工作,从而把握建设方向,保证建设效果。


2.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实施扁平化管理,建立最短指挥链。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办公室、子项目建设小组等机构。健全了《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项目统筹、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项目建设工作一体化谋划,把专业建设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项目建设实施问题导向,强化指导服务,加强人员、资金等要素保障,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考评机制,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实施—检查—反馈—整改”闭环系统,启动效能问责,落实考核奖惩。


三、项目建设情况

1.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进和实施“三级递进,岗位对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标准对接、校企共育、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企业岗位教育三结合的“三级递进式”培养模式,有效地将整个专业课程融合转换成为岗位工作能力。为了使课程体系与工程管理岗位相对接、知识结构与工程规范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建筑技术相对接,对 “三级递进式” 培养模式进行了优化。


“三级递进”充分运用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岗位对接”则是对校企共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形式的全面践行。“三级递进、岗位对接”的培养新模式,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通过“在校学生进现场,专业教师入企业,企业技师进课堂”,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为使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山东省及周边省份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机制。


每年开展人才培养行业调研和召开工程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的需求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

以工程管理职业岗位素质要求为基础,优先培养筑基笃行、励志建业、擅长沟通的职业素养,加强普通话与口语表达、交际沟通、廉政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块化职业素养,建立并完善第二课堂的课外培养体系。


通过开展工程管理专业专家论证会,依据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咨询单位等不同方位的从业岗位能力,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导向意见与建议,在原有注重“工程+管理”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构建“能力一流”的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图4所示,即培养学生进行投资决策、实施控制、使用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兼顾学生毕业2年后考取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的知识体系要求,进而将课程与多证书更好地融合起来(如图5)。同时构建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引入施工、质检、材料、安全、预算等岗位标准的适应职业要求的课程新标准。


建立并创新“素质优良,能力一流”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引入适应岗位职业要求的新标准,建成一批课程内容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构建“六技六能”人才的优质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拟定合作共建6门核心专业课并共同开发相应教材,全面使用共同开发的教材,完成“三对接”的课程建设任务。完成《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结构》三本教材的印刷出版,目前已投入使用。《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两本教材已开始着手编写,并让合作企业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完成5篇论文,关于课程内容的论文有3篇,关于课程体系的论文2篇。论文分别为《工程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综述》、《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3.实践教学改革与教育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主线,初步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增加实践课时量以及实验、集中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的场所从学校的实验室到施工现场的大范围波动;实践教学的开出率达到100%。


在实践教学管理模块形成以学校统一领导,二级学院全面监督实施、实践教研室为基本管理和操作主体实践教学组织形成。实践教学成果结合课程特点,在学校规范框架下制定统一的成果形式和标准,由专业任课老师进行结果考核、二级学院实时监督、学校统一检查存档的保证体系。经过调整,灵活运用“五叠加”的教学手段,本专业学生知识系统囊括了“六级六能”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管理知识系统。


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以强化专业知识、培育市场需求人才为目标、持续实用、安全操作的原则进行实施,切实改变了实践教学的状况,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2)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建筑工程学院已与青建集团、胶建集团、广联达公司、众诚咨询公司等10家企业联合推进产学研校企一体化建设,土建类教师按照统一安排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


为深入贯彻学校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大赛和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到目前为止,“建筑文化节”已成功举办3届,竞赛内容已逐步扩充至建筑测量大赛、建筑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算量大赛(电算+手算)、CAD制图大赛、建筑知识竞赛等项目。我院邀请青岛理工大学马洪洲、范宏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尤春安教授等来校做专业讲座。增强了该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


我院与10家建筑公司共同打造建筑工程实践与创业基地,该基地成立后,黄海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毕业生,均可在该基地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同时也可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工作当中。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力推“强师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自主培育和重点引进并举,以引进促进培育,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培养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两年来,新引进教授4人、博士2人,组织教师3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研讨、进修活动(如表2)。专业专任教师由15人增加到27人,专业双师型教师由5人增加到1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3增加到7人。


5.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聘请青岛理工大学马洪洲教授为专业带头人,聘请山东兴华建设集团、青岛福瀛勘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星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荣光建筑公司等企业经理为实践指导教师,并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全方位指导。为丰富教学内容、导入企业课程,强化学生实战技能训练,遴选7位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合编校企教材5部,企业兼职教师由2人增加到8人,已经建成了一支与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相适应,能在服务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规模稳定、数量基本充足的高素质、高水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


我院与10家建筑公司共同打造建筑工程实践与创业基地(如表3),旨在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输送结构,共同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成立后,黄海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毕业生,均可在该基地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同时也可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工作当中。


加强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建设、合作机制,为工程管理专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对外联系的窗口,提供良好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将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途径,也可以为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积累大量实际素材。在创造实践教学平台上除了校企实习基地还有与工程管理专业有关的校内实验室,分别为测量实验室、制图实验室、CAD实训室和建筑预算实训室、广联达预算软件实验室、建筑沙盘模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如表4)。该实验实训系统整体设备较齐全,数量充足,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6.教学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坚持以职业为导向,注重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提升各类教学资源的水平;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以此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通过增加多媒体教室,充实改进多媒体素材库,完善多媒体音响设备软硬件,完成“五叠加”教学手段支撑条件的建设,保障“五叠加”教学手段的运行更加流畅,保障与“三对接”、“三融通”相符合的信息化设施正常运行。


完善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符合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既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专题教学网站收集等;也包括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工具书、软件等。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为教学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存储,然后再提供给师生,以避免网络出口带宽的限制,对于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以方便师生的查找和下载。同时收集并汇总国内外同类院校现有教学资源,完善工程管理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包,构建优质课程共享资源。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信息化建设期间,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大大提高。激发师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愿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查找和获取信息,乐于用信息技术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将专项资金纳入学校年度预决算,专款专用,独立核算。资金使用合理、合规、安全、效益。项目的专项资金投入已足额到位,项目经费支出范围符合相关规定,经费支出整体上与项目研究目标相关,且经济合理,未发现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


五、贡献与示范

1.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12年开始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施,在 2015年在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比赛—第八届BIM算量大赛总决赛该专业有一名学生荣获本科组二等奖,另有一名学生在 2016 年第七届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比赛—第七届BIM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总决赛荣获三等奖奖,186 名毕业生于2016年毕业,针对性的跟踪调查显示,一次就业率为 95.16%,专业对口率为 85.31%,其中从事建筑行业人数151人,用人单位满意度为 95%以上,2012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漆雪锋,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现任职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项目管理事业部任职项目管理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应用效果良好。


2. 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毕业生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社会氛围,并且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也不断地提高,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创业的现象正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我院于每年在学院体育馆,举办“青岛黄海学院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拓展学生就业领域。同时应国家政策——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和团队创业,锻炼创业者的能力,带动高校大学生创业风潮。


六、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六技六能”特色育人


工程管理专业自建成以来,秉承学院办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式,锐意改革,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职业技能和全面素质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并凝练出“六技六能”的职业岗位和执业资格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典型案例2: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发展,校企共育保障培养质量——新设专业建设发展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自建成以来,一直深入贯彻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中明确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并实施基于行业标准的“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能力一流”核心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模式和创造实践教学平台,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引进,逐渐体现出新设专业建设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加快形成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典型案例3:基于“螺旋提升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契合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懂理论、懂操作、懂管理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经过对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在总结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试行“专业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和企业岗位教育”三者的搅拌式“螺旋提升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与“螺旋提升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了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仅局限于专业与某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比较松散。以学生实习为例,由于建筑行业特点决定了建筑相关施工企业非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往往一个合作企业的一个项目只能为3-5名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能否接受实习学生完全取决于合作企业的意愿,这就造成了一届实习生分散在数家合作单位进行实习,极大地增加了对实习的管理难度,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众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


(2)目前很多实践课程都是由专职教师负责的,专职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略显不足,在实践指导能力上稍有欠缺。从学生的实际走访中也了解到,80%以上的学生会感觉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相对匮乏。这一点表明,“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管理建设力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3)校企结合的实质往往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内或校外实习基地,但在基地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校内实训基地所设立的模拟环境并不能保证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2.改进措施


(1)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工学相结合的体制建设。让企业参与到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等规章制度的制订中去,以形成校企“利益共赢”。强化校企间的沟通及合作,企业建立“企业教学管理部门”,由该部门人员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并对学校从招生到就业全过程进行监督和验收,根据监督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企业教学管理部门”的设置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


(2)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相到对方单位兼职,双方人员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到对方的人才培养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中,使学校与企业做到深入台作。首先要通过挂职、兼职等多种手段加强专业教师在一线企业的工作经历,进行“双师素质”的提升,其次建立兼职教师资源系统,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进一步明确兼职教师的责任及义务,使聘任过程更加规范化,提升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3)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时,应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及应用技术型课程,并确保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养成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直至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都要综合安排实践环节,并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及实习报告进行全面评估考核,设立相应学分,确保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建设要求申报校级立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论文一篇,准备结题。课题在对工程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新思路,为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当前课程体系结构,结合有关校企专家提出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从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新标准和教材编写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相关专业的设置提供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的办学思路,为促进专业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