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生活课程》刘艺敏
“课程到底要从哪里来?”这曾是很多学前教育实践者接触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困惑。
陈鹤琴先生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之初,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场景环境:菜市场、邮局...带着孩子们去认识、发现,,在大自然中开展教育。就像纪录片中提到的:“课程应该如何去建设?课程不是写出来的,课程不是买来的,课程时通过行动做出来的,课程是在实践当中提升的。”
陈鹤琴先生对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1928年,在他的主持下,《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作为全国幼稚园课程范本,经过试行后,1932年教育部将其作为正式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公布,成为中国幼教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纪录片中呈现了当时鼓楼幼稚园秋季的单元教学计划,我们会发现,早在90多年前,陈鹤琴就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设置,而这些课程在今日幼儿园教学中仍在延续。
“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略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假使儿童与新的境地接触愈多,他的知识必愈广,虽然好奇心所得得知识,一时不发生什么效力,但后来于实用上很很关重要的。”种植园中儿童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收获了成长的喜悦,课程自然发地生;在有轨电车的实际体验里,儿童亲自感知、亲自触摸,提升了认知的范畴,课程自然地延伸...
生活即课程,保持对生活中万象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是保护童心本身。课程素材从哪里来?生活中来。自然风光、人文之美,视觉目遇、耳听成声,真正的课程不是教材的傀儡,而是一场启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至抵达心灵的情感共鸣。
《快乐游戏》罗雅会
凡事当做工作做的就是痛苦的,当做游戏做的就是快活的。成人也是如此,何况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呢?——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先生高度重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对于孩子爱玩的天性,陈鹤琴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给出了解答:“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中的儿童,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是一个发挥着主动占有、积极转变和能动吸收的行动者。他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并主张以儿童特点为前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以实现现代中国人为根本宗旨,以游戏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对游戏在儿童身体、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发展价值的认同,也是对儿童作为一个完整、和谐的人的认同。
如果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玩具就是他们的亲密伴侣。玩具的诞生是陈鹤琴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理念的最好体现。陈鹤琴先生指出:“玩具有好有坏,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针对当时中国幼儿园玩具、教具严重不足,不适合儿童特点的现象,陈鹤琴先生根据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带领幼教工作者制造、改进并推广了诸多玩具,创造了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玩具生产体系,为儿童快乐、健康、全面成长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本集《快乐游戏》纪录片是陈鹤琴先生站在儿童天性与幼儿教育特殊性的角度看待和运用幼儿游戏的集中呈现,引领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幼儿游戏,审视幼儿教育,推动幼儿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活的教育》王蕾
树立儿童本位、守护儿童童年是幼儿教育界的重要议题。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活教育”理论体系是陈鹤琴先生的重要思想与宝贵智慧。
“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提出,要追溯到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他将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人,而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由此,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课程教材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推动中国幼教事业走向中国化、科学化,使“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师资培养中扎根、发芽。陈鹤琴先生批判只有知识,没有“人”的旧教育,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活教育目的论;针对传统课程死读书的问题,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在具体方法上,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方法论,并详细列出17条教学原则、13条训育原则。他所提到的“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教育原则在如今的幼儿教育理念中仍熠熠生辉。
本集《活的教育》纪录片将带领我们重温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探索与发展,引领幼教工作者们在“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一切”的道路上不断坚守、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