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就在昨天我院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学习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等机构联合摄制的五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的第一集:认识儿童。对于学前专业人士教育深远。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如今的幼儿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程的"生活化"。当今社会已越来越朝着社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给我们的课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幼儿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环境和社会资源。如果能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地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这样的教育合力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身处多功能的社区,有着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就要经常组织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陈鹤琴认为,要善于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要启发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总之陈鹤琴的理论对我们感触颇深在观看学习完我院还组织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019级学前本4曹戎辉的心得
纪录片《中国幼师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1892年3月5日,陈鹤琴先生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镇茅家弄一个没落商人家庭。1898年,陈鹤琴先生六岁时丧父,依靠母亲替人洗衣维持生活。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陈鹤琴先生在清华大学时的日记中写“我的清华时代,好像万象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气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远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饱满;我的勇气,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坚强;我的自期,非常宏远。那时做人真觉得有无穷愉快。”
1917年夏,在霍普金斯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17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转入心理学系,准备博士论文。正值“南高师”教务主任郭秉文在美国物色教员,应邀回国任教,于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与陶行知等人倡导学生自治。
当时20世纪的中国关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几乎为零。陈鹤琴先生在美国学习的教育理念没有照搬到中国的教育上,而是联系中国的国情,按照中国的现实状况来开展教育。1920年12月26日,长子出生,将其作为实验与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对其从出生起的身心发展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和记录,并作系统研究。陈鹤琴先生开始研究儿童,儿童为什么哭?为什么笑?儿童喜欢怎样的环境?热衷于什么样的游戏?儿童具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怎样的成长特征?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陈鹤琴先生渐渐掌握了儿童的心理。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乃至香港,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能在一个如此美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2018级学前本5杨毅哲心得
在看了“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的一些故事后,他的慈祥和蔼,挚爱学生;他的天性活泼开朗,致力实践着自己的“一切为了儿童”的终身思想,更让人倍感敬仰。从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陈鹤琴先生对孩子的爱,学生就是他自己的子女,他时刻都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在他的心中孩子就是他的一切,他爱他的学生甚至多于爱自己的亲生子女。陈鹤琴用他的毕生精力教育每一个孩子,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是爱孩子的,爱每一个孩子。我该怎样爱我的孩子们呢?
爱学生应该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母子连心,心连心的教育才是最真诚的教育。只有把每个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教师才会真正理解孩子,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适当的引导,每个孩子和老师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尽管有再多的缺点与不足,也会接受的,父母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自己的子女。如果教师都能从做父母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学生,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教师的眼里也许就不会有差生。那么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是我聪明的宝贝。
老师是孩子的严师、慈母,更是孩子的伙伴。在教育中作孩子的严师,为孩子灌输丰富的知识源泉,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德,教会孩子各种生活技能等,正确引导,严格要求,绝不放松对孩子任何一点的教育;在生活中作孩子的慈母,时刻关心他们,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体,更要关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每一个宝宝的心灵都是健康而美丽的;在活动中作孩子的同伴,和他们同悲、同喜、同苦、同乐,与孩子一起游戏,共同生活。
大家对陈鹤琴的纪录片感触真的太多了,他的教育理论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学前教育人士。
陈鹤琴先生打开了中国幼教的大门,为我国学龄前儿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在此希望大家也可以多多关注这档节目。了解一下陈鹤琴先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