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投身实践浪潮,点亮教育星光丨柳影匠心
发布时间:2025-03-15浏览量:63

  1月15日至20日,青岛黄海学院教育学院的鲁艺柳编非遗调研队赴“中国草柳编之乡”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开展为期六天的草柳编工艺专项调研。团队先后走访城东街道顾家村传统工坊、博兴草柳编创意产业园等地,采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柳编技艺传承人王贵芝及其团队,与3位银龄手工艺者深入交流,实地考察这项千年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

  在湾头村一座白墙灰瓦的院落里,王贵芝正用浸泡过的蒲草编织收纳筐。手指翻飞间,金黄的草茎渐渐呈现出规整的菱形纹路。“这是最传统的六角孔编织法,必须保证每个孔距误差不超过半毫米。“作为家族第二代传承人,她从14岁起便与草柳编相伴,如今已培养出30余名徒弟。当被问及传承困境时,传承人拿起正在编织的半成品感慨:“现在年轻人更倾向外出务工,全村能完整掌握72道工序的匠人不足人。”

  

   图为王贵芝现场教授编织技法。隋昕茹 供图

  调研团队注意到,在村口文化广场的“非遗工坊”内,十余名银发匠人正指导年轻学员制作草编工艺品。据村支书介绍,该工坊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式培训让留守老人实现月均增收2000余元。“我在这儿既能教徒弟,又能贴补家用。”70岁的贾流远边说边展示他刚展览结束的柳编老虎,栩栩如生、精巧的锁边工艺让调研队员赞叹不已。


图为团队成员与贾流远访谈画面。刘梦 供图

  在博兴草柳编创意产业园,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令调研团队耳目一新。产品研发中心陈列着草编手提包、柳编灯饰等200余种创新产品,其中与中央美院合作设计的”二十四节气”系列家居摆件已远销海外。“我们引入3D建模技术辅助设计,但核心工艺仍由老师傅手工完成。”产业园负责人指着一款月销过万的草编收纳篮介绍,该产品采用传统绞编技法,但通过改良染色工艺使成品色泽更持久。


图为产业园创意家具展览图 隋昕茹供图

  令调研团队惊喜的是,在产业园电商直播基地,95后主播田雨正在抖音平台展示草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直播间数据显示,近三个月通过“非遗+电商”模式已带动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很多网友不仅购买产品,更对传统技艺产生浓厚兴趣。”田雨表示,她正在策划系列短视频,计划系统展示草柳编72道工序。

图为调研队员在产业园观摩参观。王肖茹 供图

  此次调研不仅让青岛黄海学院学生们收获颇丰,也为青岛黄海学院与博兴县之间建立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未来,教育学院将继续推动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把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初审:孙小南 复审:张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