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护理学导论》教学与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其中学习是贯穿《论语》全篇的主要内容,所包含的学习思想广博丰富,涉及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对象等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黄海学院的楼宇内也多有节选张贴,时时诵读,理解越深。
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服务对象是人,是最贴近人性的本质特征和体现人文关怀的科学。为了适应当下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本文将结合护理职业特点与高职教育要求,阐述《论语》对培养护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意义。
一、护理职业态度养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做一份工作,了解它、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从中引以为乐。所以,“乐业”才是做一份工作的最高境界。而要想达到乐业,首先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产生认同感。
在现代护士的综合素质中,职业态度已成为首要成分,在素质优化中占主导地位。职业态度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这三个方面循序渐进。职业认知是基础,正确的职业认知引导个人产生合理的职业定位,有效统一个人的才能、兴趣与职业内容,实现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促生积极的职业情感,进而引导个人形成职业认同和职业忠诚。积极的职业行为则是外显和结果。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每个学科教学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培养职业精神。一年级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方向多处于茫然状态,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了解,此时进行职业认知引导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时间。在同一时间里让护生集体接受同一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认识,建立对护士职业的美好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护理学导论》的前几次授课中,侧重传递护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护理工作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当代护士的角色功能不断扩大,职业地位不断提高,力争让学生形成统一的、正向的职业认知。
榜样教育在教学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职护生可塑性强,反叛心理重,具体地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不能收获良好的遵从。而护理前辈的先进事迹就是非常鲜活的好教材,例如在讲授《护士素质》这一章节时,引入青岛市唯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李桂美的事迹。李桂美的一生奉献给了护理事业,老师精心选择一二例典型事迹讲述给学生,再适时提出思考问题。学生不仅听着津津有味,互动也格外热烈,而且从中学到了如何去做。关键是能进一步熏陶他们的职业情感,触动他们的思想,促使护生早立志,敬业,乐业。除此之外,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也是教育学生的好榜样,黄海学院首批护理毕业生中评选出的“优秀实习生”也可以作为榜样,这样的榜样更切合学生实际,更有针对性。教师则是学生最近的榜样,教师的语言、行为、作风等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护理职业形象塑造
“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它的概念很广,从日常起居到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穿着也是一种礼,一种责任。在私人场合是对自己负责,在职业场合是对职业负责。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对护生而言,道就是护士职业素养的养成。道具有一定的载体,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等。护士的职业形象又包括仪表、语言、行为等多个方面。所以,护生在职业道路上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仪表规范。因为护士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职业,规范的着装是护士职业素养的直接展示。
《护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就是护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它要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启蒙。本门课程就收录了“护士素质与行为规范”一章,所以在学生第一次穿上护士服上实验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衣冠”。仪容既体现护士尊重患者,自尊自重的品德,又体现护士良好的敬业精神,同时还反映出组织形象。第一步:同学之间相互检查帽子、护士服、护士鞋的整体穿着情况,尤其是头发、指甲、扣子方面的细节问题。基于职业特点,护士工作期间的发式要求是:前不过眉,侧不过耳,后不过领。所有同学都必须做到护士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干净、整洁、卫生。仪容仅指外观,仪表则涵盖了举止风度。第二步:提出进阶要求----仪表。在进行护士的基本姿态训练之后,挑选出几名优秀同学做榜样,展现护士的“端庄文雅”之美。
在第一次课上确立仪表规范之后,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先对镜自查,课前5分钟在门口检查仪容仪表规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爱岗敬业、自尊自重传递给护生,护生就会自觉效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正是黄海学院的师德理念----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