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又提出了“大先生”的概念,期望高校教师成为“好老师”,争做“大先生”,明确了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更高要求和基本路径。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掌握其科学方法,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才能切实承担起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中,从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至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好老师”的标准一以贯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了“大先生”这个概念。这充分表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是向“好老师”看齐,向“大先生”的目标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什么是“好老师”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将师德放在重要的位置。高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好课堂讲坛,守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有理想信念”是对高校教师师德的政治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品德。
二是要有高尚的公民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高校教师应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有正确的观念和行动,见贤思齐,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关爱学生”两个重要方面。他强调“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