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青岛黄海学院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芝发以“自我管理与人生成长”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干货满满、启迪思考的思政课。课程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用生动鲜活的感悟和实用方法,引导大家思考大学的意义、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助力同学们拓展人生的宽度与深度。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王芝发副院长首先抛出这一核心问题。他认为,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那些在遗忘后能“留下来”的好奇心、勇气和同情心,辅以“99%的坚持”——这才是大学阶段最应收获的核心能力。他指出,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当代青年参与祖国建设,首要便是“做好主业”。无论是规划考公、考研还是就业,一切都需从“自我管理”起步。这堂课的初衷,正是帮助大家找到自我驱动的内驱力,让未来每一步都走得更清晰。

“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王芝发副院长引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点明时间管理的核心实则是“自我管理”。他通过梳理时间管理的“四代演进”,帮助同学们走出只靠“列清单”的初级误区,转向以价值为核心的第四代管理。
面对“如何确定重要的事”这一普遍迷茫,他分享了四种实用思维:临界思维:假设站在“生命最后一天”或想象“别人参加自己的追悼会”,从中找到真正放不下的、最重要的事;例外思维:分清“让你充实的事”和“让你暂时开心的事”,在平衡娱乐的同时不丢成长主线;奇迹思维:想象“理想的一天”,若所有困扰都消失,你想要的生活模样便是当下的努力方向;实验思维:提醒大家别过“日复一日的单一生活”,多尝试不同可能,以探索人生的更多边界。
针对“想得多、做得少”的痛点,王芝发副院长从三个维度指导大家提升行动力。一要聚焦“影响圈”,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事上,少为“关注圈”徒增焦虑;二要管理好意志力,合理分配精力应对重要任务;三要分清不同行为的价值,别让“短期快乐”挤走“长期价值”。
在习惯养成方面,他点出“好习惯难培养,因无即时反馈;坏习惯易坚持,因能带来即时愉悦”的关键痛点(例如健身不会立刻变瘦,但拿起手机能马上开心),并分享了“养成好习惯”的实用技巧,助力同学们从细微处实现改变。
课程最后,王芝发副院长为同学们送上了一段“成长口诀”:“清醒时做事,迷茫时读书,独处时思考,烦躁时运动,焦虑时行动,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忙碌时专注,闲暇时蓄力。”他勉励大家:“人生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能拥有诗和远方。”
本次分享既覆盖了自我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法,为同学们破解大学成长困惑提供了清晰指引。相信同学们定能从中汲取力量,让大学时光更有价值,让未来人生更有宽度。
供稿人:医学院团支部书记董寅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