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资源
关于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和过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量:8059

青黄院教发〔2021〕5号关于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和过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函〔2019〕6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在线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决定持续推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和过程考核与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改革(以下简称“过程考核改革”)。为促进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持续稳定,有序扩大,取得实效,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改革目标

(一)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期中及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将课程评价分解到教学全过程,使学习评价从单一考试成绩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多个阶段、多种形式”的过程评价,从而形成一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体系。

(三)鼓励教师在考试中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四)规范在线教学考核评价,全面完整客观评价在线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改革要求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立德树人意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二)教师要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理念,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倡导运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探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式、项目式、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混合式教学等,或采用上述方法的部分组合,逐步形成一套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改革课程逐步实现开课课程全覆盖。

(三)从第一学年开始,基础性、理论性或前沿性比较强的课程应开设研讨课,研讨课不少于课程总学时10%,研讨课内容要围绕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视野的主题进行,提供给学生在合作性环境中进行探索学习的机会。

(四)加强教法和学法的优化组合,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性指导而非提供现成、单一的答案,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式学习,转变学生被动的、应试的学习方式。

三、过程考核改革要求

(一)任课教师应将课程考核与评价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案。强化学生课外学习、课外阅读、课外实验,增加项目训练、论文、作业、课堂实训、作品、调查报告、专业演练、职业素养、课堂表现、参考阅读等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创新其他考核载体和考核方法。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70%。

(二)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全过程考核,除学生出勤考核外,每门课程应采取三种及以上过程性考核形式。实施混合式教学或在线教学的课程,根据课程线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置线上考核项目权重、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线上学习参与度、线上自主学习能力、线上自主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团队合作效果)等。

(三)过程考核改革课程,在终结性考核时应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教考分离、第三方评价、综合设计等形式。考核内容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核内容的合理组合,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核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标新立异。

(四)强化过程考核实效,走深走实,不得将过程考核作为向学生无依据的“送分”手段,不得在期末复习阶段给学生划特定考试复习范围等。

(五)学期初任课教师要将课程过程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要求等告知学生。按课程过程考核要求布置考核内容,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考核内容,予以记载并保存相关过程考核材料。在线学习的课程,相关过程考核材料可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刻盘存档,存档内容应与考核内容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四、过程考核参考形式

(一)平时作业:要求作业布置适量,精心设计,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严把作业质量关,确保平时作业成绩的准确性。

(二)综合性大作业:根据课程教学安排而专门设计的综合性大作业。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综合性大作业可以采取课外阅读、专题学术论文、专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三)学习笔记:学生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批阅。

(四)课堂表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或部分专题内容通过课堂讨论或进行课堂提问等形式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评定成绩。

(五)阶段性测验: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或随堂考试等。

(六)团队作业: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教师设定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通过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最终由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总成绩评定。各小组再根据成员贡献大小自行评定每位成员的成绩。

(七)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知识掌握情况、知识运用程度及动手能力等进行成绩评定。

(八)其他方面: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其他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各学院要成立以院长牵头,教学副院长具体负责,成员包括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教师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过程考核改革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改革计划、审核改革方案、组织改革工作等。

(二)各教学单位要把改革工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工作紧密结合,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以课程为单元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负责教师,做好检查评估。要努力实现改革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三)课程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和过程考核实施细则,明确过程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要求,规定过程考核时间进度,提出课程过程考核各种形式的考核要求、评分标准与评分权重。上课教师应将学生出勤情况以及过程考核成绩如实、随堂记录在平时成绩考核表中,平时成绩考核表将成为检查过程考核的必备材料之一。

(四)各教学单位负责各门课程的跟踪检查和全面管理。跟踪检查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情况、过性考核落实情况和成绩评定情况,对于教学方式改革和过程性评价落实不到位的课程要及时督促整改。

(五)教学工作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将在每学期期

中、期末教学检查中,重点抽查各门课程相关改革资料。注重总结交流,对优秀经验进行宣传、推广。

六、其它

(一)本意见为全校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过程考核改革原则性要求,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学工作部负责解释。

青岛黄海学院

202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