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滕金聪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法治思维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健康成长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治教育过程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法治思维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尊法守约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滕金聪老师讲授公开课《培养法治思维》,授课过程中注重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备学生,为因材施教奠定坚实基础
在授课之前,我依据所依托的科研课题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法治思维状况进行调查,为因材施教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部分源自学校教育,但大多来自于非系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无意识的自学,是一种被动的法治教育;虽然具有一定量粗浅的法律常识,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但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这些法律知识大多是以“碎片”的学习方式获得的“碎片”式法律知识;由于学习态度、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多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所受教育不够系统、规范、长效。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注重法学理论的讲授,也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所学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备教案,为精彩授课提升理论水平
为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参与度、获得感,在授课之前我重温法学经典著作《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理想国》等经典著作,梳理刑法、行政法、民法典的原则及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观看王利明、张文显、杨立新等法学名家关于《民法典》解读的视频报告,针对需要精讲细讲的知识点精选“昆山宝马哥刘海龙被反杀案”、“米兰达规则”等案例认真备课,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三、备教法,为学生乐学创新教学模式
为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目的,我在课前布置课堂上要讨论的案例,便于学生提前熟悉所学内容,带着方向和任务思考学习任务点,实现任务驱动;课堂上,我针对所授专题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以超星学习通为平台的课堂活动如选人、问卷、主题讨论、抢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所学内容,夯实法学基础理论;课后,我选取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相关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任选其一进行分析,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培养法治思维专题授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也为进一步展开积极有效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