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深耕历史教学,探索救国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量:64


2025 年 9 月 22 日上午 8 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简称 “史纲教研室”)在雷锋馆 208 会议室召开理论分享会议。会议以 “强化理论建设赋能教学实践,深化‘早期中国出路的探索’专题教学”为核心目标,聚焦近代思想理论研究与课程教学融合,通过梳理严复等近代思想家救国思想,夯实教师理论储备、优化教学方案,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李天元老师以 “科学与爱国 —— 严复思想新探”为主题,结合学术研究成果作专题分享。

李天元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文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收录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披露严复手批奏稿及佚文,从科学与思想启蒙、教育理念与实践、社会变革与伦理三维度展开)为核心依据,系统解读严复思想。18 世纪下半叶后,清王朝衰败、社会危机加剧,加之中西文化交融、志士探索西学,为严复思想创新提供了时代土壤。

严复思想核心框架对应书籍三维度:科学与思想启蒙维度,引介西方科学方法论,推动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化;教育理念与实践维度,凸显“素质培养”“科教兴国” 前瞻性,助力教育转型;社会变革与伦理维度,剖析其从 “求富强” 到 “尊人道”的嬗变,及译著对伦理重塑与社会改革的影响。严复爱国思想有四大特点:以思想启蒙为核心,系统引入西方哲学社科;坚持稳健理性救国,主张温和渐进改良;坚守文化自觉,重视文化传承与 “中西学” 兼容;倡导海权强国,推动海防观念转型。教学方面,他建议将严复思想与近代历史事件串联,引入译著原文等史料,借其爱国与学术担当,助学生理解 “四个自信” 的历史根基。

“早期中国出路的探索”研讨环节,李高东教授按 “阶级探索脉络” 梳理:农民阶级借太平天国运动推行平均主义,却受困于封建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以 “中体西用” 开展洋务运动,难以突破制度枷锁;资产阶级发起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因脱离民众、力量薄弱而失败。他建议依此线索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探索的递进与局限,为认识党的领导必然性奠定基础。

魏宪朝教授聚焦“近代化进程”,指出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逐步深入器物、制度、思想层面,却受传统与现代碰撞制约;对比日本明治维新 “全面西化”“制度变革先行” 的快速近代化路径,提出教学中引入这一对比,可让学生明晰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性与艰巨性,深化对探索复杂性的认知。两位教授的观点引发热烈讨论,为优化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全体教师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展开讨论。李高东教授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理论意义较高,但具体实践中缺乏实施经验。王海燕老师分享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强调内部管理混乱是重要因素之一。

此次理论分享会议为教师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明确了教学方向与策略,彰显史纲教研室“以研促教” 的务实作风。未来,教研室将持续聚焦课程重点难点,开展常态化教研,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质增效,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

撰稿:高筱萱

初审:王海燕

终审:朱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