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上午8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雷锋馆208会议室召开理论分享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拨开历史迷雾,重识辛亥真相”。在分享会中,李鑫老师进行汇报:《辛亥:摇晃的中国》并非一部颂扬革命的英雄史诗,而是一次对辛亥革命的深度“祛魅”。张鸣以“去宏大叙事、去脸谱化、去必然论”为方法,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辛亥革命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它是否真的带来了人们所期待的“共和”与“进步”,分享中,李鑫老师紧扣书中三大维度展开解读:
首先,围绕书中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李鑫老师引用书中对黎元洪、袁世凯与瑞澂的刻画,认为这些人物远非脸谱化的“首义元勋”“窃国大盗”或“八旗草包”。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书中指出“缺乏实证”,所谓“只知有袁宫保”实为后人建构;而湖广总督瑞澂虽在新政中有建树,却在武昌枪响后从督署后墙“用枪刺挖狗洞”仓皇逃命。李鑫老师总结道:“张鸣提醒我们,历史不是由伟人书写,而是无数普通人被时代裹挟的结果。”
其次,通过辛亥革命中细节叙事,革命并非全民狂欢,而是一场多方博弈。李鑫老师认为书中对“非线性历史”的呈现,农民、会党、商团、士绅等群体的行动,揭示辛亥革命远非铁板一块的“进步浪潮”。江浙农民“不许革命”,千人会借机抗租反遭镇压;陕西哥老会“大开香堂”,却“砍电杆、烧学堂、打教堂”,把革命变成分赃;上海、宁波的商团则以“秩序维护者”自居,甚至优先“保护监狱,弹压囚犯”。这些细节表明,辛亥是一场基于利益、立场与认知差异的复杂博弈。
李鑫老师还提到书中对“暗杀与炸弹”的分析:革命党人视暗杀为“投入小、影响大”的高效策略。蔡元培曾在家试验炸药配方,汪精卫等人投身刺杀行动,皆因“与其组织千人起义,不如一人携弹赴死”。这种策略虽制造轰动,却也折射出革命资源的匮乏与路径的无奈。
最后,李鑫老师阐述了辛亥革命背后的反思:偶然堆砌的“成功”与制度移植的困境。重点剖析了张鸣对辛亥“偶然性”的强调:武昌起义的成功,源于一连串意外——炸弹爆炸暴露名册、瑞澂处决三人激化军心、又临阵脱逃……“若坐镇武昌的不是瑞澂,若他未挖洞逃跑,若他处置得当……1911年10月10日的枪声,或许只会如9月24日南湖炮队起义一般,悄然流产。”即便起义“成功”,其背后亦充满荒诞:两千余起义军因湖北藩库百万银两迅速扩编,班长熊秉坤一夜升为协统;新兵“穿上军装连装弹都不会”,阵地上“密密麻麻排成一排射击,只要对方开枪,必有人倒下”。所谓“革命声势”,实为“用钱堆出来的幻象”。
李鑫老师认为,张鸣并未否定革命的意义,而是冷静反思:清廷“皇族内阁”激化士绅离心,而革命后盲目照搬西方共和制度,忽视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终致“制度先进、实践混乱”的困局。
在“革命探索的多维视角”研讨环节,李高东教授按“资产阶级革命实践脉络”梳理:维新变法因脱离群众而失败,辛亥革命因“利益算计、制度错配”未能实现“共和”理想,凸显探索的递进性与局限性。他建议以辛亥革命为案例,帮助学生剖析历史选择的现实逻辑,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提供史实支撑。
魏宪朝教授聚焦“制度移植的困境”,指出辛亥革命后盲目照搬西方共和制的教训,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制度变革先行”的快速近代化路径,提出在教学中引入中日制度转型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艰巨性,深化对历史探索复杂性的认知。
会议还围绕辛亥革命关键细节展开讨论。李鑫老师强调,武昌起义“两千余起义军因湖北藩库百万银两扩编为五协”的史实,揭示了革命“用钱堆出来的幻象”,警示学生避免历史叙事的浪漫化。王海燕老师补充,革命党人“用炸弹、暗杀制造舆论轰动”的策略,反映了早期革命的策略局限性。
本次理论分享会内容翔实、研讨深入,为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明确了“辛亥革命”专题教学的创新方向。教研室将持续聚焦课程难点,推动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化“以研促教”实践,切实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

撰稿:孙小源
初审:王海燕
终审:朱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