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第29期|探秘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发布时间:2023-11-08浏览量:650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自儿时便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却蕴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智慧。由四十八个字组成的二十四个词语是华夏祖先总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是如此简练却又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泛凉的秋风吹落了摇摇欲坠的黄叶,秋虫悠长迷人的弹奏取代了聒噪的蝉鸣声,转眼步入暮秋时节,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和霜降也向我们款款走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三梯队的成员们,古人又赋予了它们什么习俗呢?多愁善感的大诗人们又为它们作了那些佳作呢?

今天,图书馆特邀国学院张咪老师带领同学们一同步入金秋时节,一起体验寒露和霜降时节的风俗习惯,一起解读诗人们情感佳作,了解何为寒露、霜降。

步入十月,我们首先会迎来寒露,俗语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露水快要凝结成霜。


元代文人吴澄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一个“扫”,一个“随”,也写出寒露秋风里的肃杀之气。落叶纷飞,大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分,鸟雀都不见了踪影,这时而大海边突然出现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纹路、花色与鸟雀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鸟雀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在阳气渐盛的时候抽枝发芽、结蕾开花,只有菊花,在肃杀的寒风中傲然绽放。

在寒露时节,我们迎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又因古时“九”是数字中的尊者,遂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故后世又称老人节,会在这一天慰问老人。在古时一般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祈求自己和家人可以健健康康,不染疾病。

讲座中,张咪老师也推荐同学们在寒露时多吃可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的食品,例如酸梅汤。


来到十月末期,霜降到来,古书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秋燥明显。

元代文人吴澄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二候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三候蛰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在霜降时节,人们普遍会吃柿子,俗话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们了解了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的景色和习俗,而这样的节气一共拥有二十四个,它们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二十四节气已列入非遗,被国际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更大的提升了来自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传播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和利用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


讲师简介

张咪,硕士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圣人孔子的家乡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自大学起便对国学有浓厚的兴趣,喜好读《论语》、《大学》、《致良知》以及历史文化类书籍,热衷于研究并传承传统文化,擅古筝、习书法,喜爱体验并实践传统文化艺术。目前任职于青岛黄海学院国学院,开设有《探秘二十四节气》《四书·<论语>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