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语言文化学院举办2025级新生防电信网络诈骗思政班会
发布时间:2025-09-12浏览量:5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新生防骗意识和能力,9月12日下午,语言文化学院在知新楼西配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转账前先问:这合理吗?”的防电信网络诈骗思政班会。此次班会由新生辅导员于缘老师主讲,通过生动案例和实用技能传授,为新生们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安全第一课”。

班会伊始,于缘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模拟诈骗电话音频,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诈骗分子的“话术陷阱”。“接到的来电来自谁?对方的声音有何特点?要求如何转账?是否在着急催促?”一连串的“沉浸式”提问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警觉意识。

于老师指出,电信网络诈骗不仅会造成受害者财产损失和心理创伤,更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而言,提高防诈意识、掌握防诈技能已成为必修课。

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于老师重点介绍了防诈识别的三要素:人物、沟通工具、要求。当遇到身份无法准确确认的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工具沟通,并要求汇款转账时,必须立即提高警惕,坚持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个人信息”。

班会详细剖析了三种针对大学生的常见诈骗手段:一是刷单返利诈骗,诈骗分子以“垫付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逐步引诱受害者深陷泥潭;二是冒充熟人诈骗,利用技术手段模拟熟人身份,制造紧急情况骗取钱财;三是钓鱼网站诈骗,通过虚假网站获取受害者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于老师提醒同学们,面对这些骗术要时刻保持理性,务必通过多渠道核实确认,切勿被一时的利益诱惑或情感波动所左右。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防范诈骗,于老师详细介绍了两大“反诈利器”——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她强调,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不仅是个人安全需要,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每个人既是防诈的受益者,也应是反诈的行动者,肩负着家庭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成为反诈宣传的积极参与者和传播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为巩固学习成效,班会安排了反诈知识考试和实践作业。考试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全面检验同学们对反诈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作业则要求同学们设计反诈海报与标语,并为家人朋友设计反诈小测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防诈知识传播到更广范围。

此次防电信网络诈骗思政班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新生掌握了实用的防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语言文化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安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相信同学们定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擦亮双眼,远离诈骗陷阱,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