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动态
推普进毛家山,语言架起乡村振兴桥|钱学森学院“小黄锋”推普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31浏览量:10

当青春身影穿梭于古村落,普通话与方言的碰撞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旅游的底色。这个夏天,青岛黄海学院钱学森学院“小黄锋”志愿服务队在毛家山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普通话为纽带,以语言服务为抓手,深入乡村旅游一线,为当地商户和居民带来一场实用、生动、温暖的语言提升行动。


走访调研,真实记录语言痛点

团队首先对毛家山村10余家特色商铺展开走访,完成50余份问卷,深入挖掘商户在日常经营中遇到的语言沟通难题。调研发现,超过六成商户在与游客交流时存在困难:方言口音重导致误解、服务用语不规范、面对外国游客几乎无法沟通……这些现实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隐形门槛



量身定制,普通话+方言双轨培训

基于真实需求,团队创新设计普通话+方言双轨培训方案。队员们发挥普通话二级甲等优势,组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课程,既教学规范的服务用语,也指导商户巧妙融入方言特色,保留乡土文化的魅力。


国际交流,普通话成文化传播桥梁

在网红茶馆青荷山塘,队员们偶遇外国游客,随即展开一场跨语言的文化交流。从简单的你好”“谢谢,到一起喊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毛家山的宣传口号——普通话不仅消除了沟通障碍,更成为向世界展示毛家山风采的窗口。



实效获赞,语言赋能真正接地气

这些大学生是真干事!干实事!村干部如此评价。推普活动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回应乡村发展中的真实需求,用语言服务提升旅游品质,用专业行动助力文化传播。

推普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情感的连通、文化的传承、振兴的助力。小黄锋队员们用专业和热情,在毛家山村埋下了语言的种子,而这些种子,正悄然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