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财会金融系于知信楼435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体会”的精彩讲座,主讲人为该系李树超教授,全系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李树超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央将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的战略考量。他着重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关键地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阐述“三农”工作重点时,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两条至关重要的底线。其一,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他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结合农村劳动力流失、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等现状,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持续增产增收面临较大挑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二,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一底线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要持续关注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发展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随后,李教授对现代化基本特征进行了讲解,涵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民主、科技与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他进一步阐释了五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内涵,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内容为理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李教授提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他围绕这一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总结。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应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是关键问题。市场需求变迁促使农产品质量变革,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变革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以产业突破为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李树超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生动的讲解方式,为全系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财会金融系在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财会金融系将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开展更多富有成效的学术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