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Young行实践团7月13日沉浸式探访了以柳编和绒绣为代表的两大非遗技艺。一根柳条,一束绒线,在临沭匠人的指尖翻飞成艺术,也织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它们不仅是穿越时光的文化符号,更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蓬勃动力。
踏入欧拉柳编产业园,两万亩杞柳种植基地如同铺展在大地上的绿色绒毯,柳浪随风起伏,构成了这片“中国柳编之都”最坚实的底色与活力源泉。这里,每一根柔韧的柳条,都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智慧与乡村振兴的希望。实践团便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
在“柳韵生活馆”展示着精巧别致的花篮、时尚简约的家居收纳、典雅大气的装饰摆件……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在这里完美交融。讲解员指着一款设计告诉实践团,企业创新地将柳编与园艺结合,一个简单的“鲜花+特色柳篮”组合,通过场景化设计,价值便能显著提升。而这些承载着匠心与创意的作品,早已跨越山海,成为国际市场青睐的东方雅韵。
实践团成员围坐在工坊里,在非遗传人赵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柳编作品。赵师傅手把手教授成员们捻条、修剪,一双双手在柳条间穿梭,捧在手心,却能真切感受到柳条的柔韧温度和自己投入其中的专注时光。这笨拙的“处女作”,是此行最珍贵的纪念品,也让实践团成员对“匠人”二字背后的汗水与执着,有了最切肤的体会。
带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离开柳编工坊,第二站探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莫氏绒绣。走进工坊,立刻被恢弘的《孟良崮大捷》等革命历史题材绒绣巨作所震撼。绒绣以特制麻布为底,用彩色羊毛绒线“作画”。传承人向实践团展示,为了绣出人物肖像中一个生动的眼神,需要从上千种彩线中精挑细选上百种,运用扒针、掺针等几十种繁复工法,层层叠加,才能达到“以线塑魂”的境界,其精细与耐心令人叹为观止。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曾面临传承困境的技艺,如今已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钥匙”。“公司+电商+农户”的模式,让数千名农村妇女和特殊群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如今莫氏绒绣已漂洋过海,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年销售50多万件。绒绣产品也从传统画作拓展到胸针、手提包等时尚单品,带着中国乡村的美学印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此次实践之行,我们触摸到非遗的温度与力量:柳条与绒线,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一片片土地的振兴。离村时回望,柳编作坊灯火未熄,绒绣工坊针线未停。这里没有博物馆里的标本,只有生生不息的传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非遗保护,是让文化活在当下,富在民间。非遗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乡村振兴路上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