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影视学院教师党支部祝凯睿老师的带领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们踏上了一场为期两周的纪录片采风之旅。从乌镇戏剧节的创意碰撞,到杭州良渚文明的深沉回响,再到景德镇陶瓷的匠心传承,这既是一次专业实践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堂以党建引领思想、赋能专业、融入课程的“行走的思政课”。
一、党建引领:以红色初心照亮创作方向
活动正式启动时,祝凯睿老师精心策划并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建了临时党小组,在采风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开展了“光影中的信仰”主题微党课活动。通过深入剖析和分享《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中生动展现的党性光辉与时代精神内涵,以影像艺术为载体,引导青年学子深入思考如何运用镜头语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影像叙事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如何用青年视角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这种将党性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采风活动的内涵,又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养。
在乌镇戏剧节热闹非凡的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与专业院校师生们围绕着“艺术与人民”这一深刻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见地的讨论。通过观摩精彩纷呈的戏剧演出和参与专业研讨会,大家深刻感悟到优秀文艺创作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真实反映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服务大众、引领风尚的创作初心。
在杭州师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制茶现场、聆听专家讲解,系统了解了龙井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这一文明溯源之旅不仅让大家惊叹于先人的智慧结晶,更强化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担当。
在景德镇历史悠久的陶瓷工坊里,同学们亲手体验了拉坯、上釉等传统制瓷工艺,在一丝不苟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与党性教育中强调的严谨作风相互交融,启发着学生们要以同样专注认真的态度对待专业学习中的每一帧画面创作。
二、专业赋能:实践课堂对接行业前沿
本次采风活动以纪录片创作实践为核心教学目标,创新性地将传统课堂拓展至丰富多元的现实场景,通过沉浸式的现场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成果产出”的完整闭环。
在乌镇戏剧节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系统观摩先锋实验戏剧和街头艺术表演,更通过实地拍摄训练,重点掌握动态光影的捕捉技巧与叙事节奏的把控方法,深入探讨戏剧表演艺术与影视视听语言的跨界融合可能。杭州的实践模块则聚焦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学生们通过了解杭州的历史文化,从而深化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影像化解读能力。在景德镇陶瓷制作专题中,学生们全程记录从泥料制备、手工拉坯、釉下彩绘到高温烧制的完整工艺流程,通过精准捕捉非遗技艺的细节特征,显著提升工艺类纪录片创作的审美品位与技术把控精度。
教学团队全程提供专业指导,针对每组学生的拍摄方案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纪录片案例,深入解析镜头语言设计、声音空间构建等核心专业知识,有效促进学生从基础技术操作向高阶艺术创作的实质性跨越。
三、课程融合:采风成果反哺教学创新
此次为期一周的专业采风活动绝非简单的实践教学,而是我校影视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拍摄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活动圆满结束后,学生们将对这些第一手素材进行系统性整理与专业创作,最终将呈现多部聚焦不同主题的纪录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会作为《纪录片创作》《短片创作》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结课评估依据,更是检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深化实践教学效果,我院还将特别策划“采风成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专家参与作品点评与指导。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实践成果向优质教学案例的有效转化,更能进一步完善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创新为特色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镜头背后是思想的光辉,光影之间映照着创作的初心”。本次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党建采风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创作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艺术创作等形式,让专业课堂真正行走在祖国广袤大地之上,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展望未来,影视学院教师党支部将持续深化探索“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型融合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又饱含家国情怀、既掌握影像语言又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为新时代影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程翔 文字:祝凯睿、崔宁 初审:崔宁 复审:李岳 终审: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