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大学英语教学部《中国文化概要》课程组在知诚楼407 围绕教学过程中的术语翻译和学生的发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文化概况》是我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现用教材,该书不仅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点,也涵盖了中国的戏曲、中医、绘画、体育等传统文化瑰宝,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探讨的深入,老师们针对教材的部分内容做了进一步交流。
毕晓杰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该书存在一些外宣词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象,例如在课本11页,课文中提到“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教材中对于“抗日战争”的翻译为“anti-Japanese War”。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毕老师秉着严谨的教学态度,查阅资料后发现,“Anti-”前缀表示反对,后面加上民族或人民构成的复合词会带有仇视意味。因此,“Anti-Japanese”在英文表达中很容易被误解为是 “反对日本”“反对日本人”,甚至可能被解释为”对日本主动发起攻击”,扭曲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当、正义性。
参考China Daily 以及中国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此处的中文的“抗日战争”完整的含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文应当是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如此更好反映出此战事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正当的自我防卫,国外读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一方是侵略者,哪一方是正义方。老师们对教材用词的深入研究无不表现出“为师者”的认真治学态度。

同时,针对学生发音问题,课程组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贾凯老师认为,学生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等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自信所致,因此建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模仿母语者发音,尤其区分英语和汉语的发音区别,不要将英语单词孤立,而是放到句子里,了解不同的搭配下单词的连读、吞音等变化。此外,贾老师还建议大家给学生推荐使用“猩际教育”或“趣配音”APP纠正自己的发音,逐步增强自信。
课程组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发音练习环节,通过音标教学、跟读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教师们还鼓励学生多参与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如每周三的英语角、英语社团等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实践机会和水平。
课程组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问题,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