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科研动态
从达芬奇到深度学习:设计与美术学院绘画系纪悦琪讲座领航AI时代艺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31浏览量:173
       2025年3月29日 —— 青岛市市南区美术馆特邀青岛黄海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绘画系纪悦琪教授于本月带来主题为《从达芬奇到深度学习:AI如何重新定义绘画艺术》的专题讲座。以跨越时空的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审美范式与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这场融合历史哲思与科技前沿的讲座,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艺术本质与未来可能的思想激荡。

个人简介
     纪悦琪,1995年生于山东青岛,博士,琴岛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秘书长,青岛黄海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教师。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插画协会会员、琴岛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考级评委。

溯源与重构:透视AI的“艺术基因”
      讲座首部分以达芬奇等艺术大师为切入点,剖析其作品中科学与美学的交融,并对比AI绘画的底层逻辑。纪悦琪教授指出:“达芬奇用解剖学精准刻画人体,而AI通过深度学习解析百万画作,二者本质都是对‘规律’的探索。”通过案例演示,AI精准复现莫奈的朦胧笔触、梵高的炽烈色彩,甚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数字表现主义”风格,引发观众对艺术本源与演变的深思。观众将直观看到AI如何模仿莫奈的笔触或梵高的色彩,甚至生成从未存在的艺术风格。
技术赋能与边界之辩:AI是助手还是对手?
       在技术应用环节,纪悦琪教授展示了AI绘画工具的实际场景:从自动生成构图草稿、模拟油画质感,到为艺术家提供风格灵感。然而,她也坦言当前AI的局限:“算法可以复制技巧,却难传递情感;能组合元素,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这一矛盾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度讨论并直击艺术核心命题——当代码生成作品,人类是否仍是艺术定义的唯一主体?现场观众就此展开热烈辩论,形成理性与感性的思维碰撞。
未来已来:人机共生的艺术新范式
      面对争议,纪悦琪教授提出“协作而非替代”的展望。她认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将是人类创造力与AI效率的融合:“艺术家可借AI快速试错,探索超乎想象的表现形式;而AI在人类美学框架下,能迭代出更具情感共鸣的作品”现场演示中,AI根据她的指令实时生成多版抽象构图,最终由她精选调整,完成一幅充满哲思的数码壁画,生动诠释了人机协同的潜力。既展现AI的无限可能性,亦印证人类在艺术中的不可替代性。
重新定义艺术:一场未完的启蒙
      讲座尾声,纪悦琪呼吁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AI生成的‘虚拟杰作’,艺术的载体在变,但人类对美的追寻永恒。”这场讲座不仅为观众揭开了AI艺术的神秘面纱,更抛出了一个时代之问——当画笔交予算法,我们如何在技术狂潮中守护艺术的灵魂?技术浪潮中,需警惕算法对艺术多样性的侵蚀,守护创作中的人文内核。这场讲座不仅揭开AI艺术的神秘面纱,更开启了一场关于艺术本质、伦理与未来的启蒙运动,为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提供了全新坐标。
科技与艺术的交响:学院育人的新篇章
       纪悦琪教授的专题讲座《从达芬奇到深度学习:AI如何重新定义绘画艺术》,以深邃的历史洞见与前沿的科技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辨之旅。此次讲座不仅彰显了青岛黄海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在艺术与科技融合领域的积极探索,更凸显了学院作为创新教育高地的使命担当。
      作为学院教师与琴岛美术家协会的学术骨干,纪悦琪教授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共生共融的可能性。从剖析达芬奇的科学美学到演示AI的“数字表现主义”,这场讲座既是学术前沿的展示,也是学院践行“以研促教、以创育人”理念的缩影。青岛黄海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技术素养的新时代艺术人才,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为青年学子打开探索艺术未来的窗口。
       面对“AI是否重塑艺术本质”的时代之问,学院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倡导“人机协作”的创作范式。正如纪教授所言,艺术的永恒价值在于人类对美的追寻,而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为这一追寻注入新动能。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艺术与科技的交叉研究,培育更多像纪悦琪教授这样的复合型师资力量,引领学生在算法浪潮中守护人文内核,在创新实践中书写艺术教育的崭新篇章。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启蒙,更是一场学院精神与时代命题的共鸣。青岛黄海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将以科技为笔、以人文为墨,在艺术教育的画卷上持续描绘融合与突破的精彩未来。
撰写:王  馨   彭钰栩   初审:邹  萍   复审:张宗元   终审:李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