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劳模进校园丨大匠之门——中国书画与文房四宝
发布时间:2025-06-20浏览量:21

为了弘扬文化精神与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美育教育,2025年6月18日,设计与美术学院在体育馆召开了劳模进校园专题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宋文京教授开讲,设计与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杜超主持。此次活动,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

文房四宝:藏在“寻常物”里的匠心密码

笔:从选毫到成笔,每一步精细打磨,为书画创作奠定基础。

墨:“千年如石,一点如漆”,配方传承千年,是对材料与工艺的极致追求。

纸:讲究纹理、韧性,承载书写与绘画的诗意,让文化得以传承。

砚:雕琢融合实用与艺术,把“工具”变成“作品”,尽显工匠巧思。

这些“寻常物”的背后,是代代工匠的执着,更是工匠精神在传统工艺里的生动体现。

墨与笔:技艺传承中的“匠心独运”

墨:不只是颜料,更是艺术。黄宾虹“七墨”理论(浓墨、淡墨、破墨等),让墨色有了“厚重”“悠远”“奇妙”的层次,背后是对墨性的深刻理解,更是工匠对“极致艺术效果”的追求。

笔:作为创作的“武器”,黄宾虹“五笔”理论(平、圆、留、重、变 ),从用笔方法到艺术表达,雕琢书写技艺,传递着“一笔一划皆匠心”的坚守。 

中国书画:以笔为媒,绘就“工匠精神”

绘画:人物、山水、花鸟……每一种题材都饱含创作者的心血。“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要求画家以“精湛技艺”为骨,以“精神情感”为魂。宋徽宗、牧溪(古代),黄胄、常玉、吴冠中(当代),他们以笔为刃,深耕艺术天地,诠释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

书法:篆、隶、草、行、楷,字体演变背后是无数书家的探索;“永字八法”等技法传承,王羲之、颜真卿(古代),魏启后、蒋维崧(当代),他们以笔为媒,书写对“书法艺术极致”的追求。

文房器物:微观世界里的“匠心底蕴”

玺印篆刻:一方小小印章,藏着“石上乾坤”。中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工匠依石性精雕细琢;2022、2024年篆刻邮票,把“篆刻之美”印在方寸之间,传承匠人对线条、布局的极致追求。砚台:文房里的“墨海明珠”。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澄泥砚(五大名砚 ),选料、雕琢皆讲究,赋予“实用”与“艺术”双重价值,每一方砚都是“手工打磨的坚守”。 

纸张:“寿千年,绢寿八百”,宣纸尤为突出。净皮、棉料、生宣、熟宣……不同分类适配多样创作;“世界最大宣纸”的制作场景,尽显工匠协作与古法传承,传递千年文脉。 文房雅玩:屠隆《考槃余事》里的“文房四十五宝”(笔格、砚山等 ),构建文人书房天地;印泥制作、徽墨制作的细腻过程(选料、搅拌、捶打 ),诠释“想清大问题,做好小事情”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艺术传承的“灵魂内核”

宋教授眼中的工匠精神,是允公允能,惟精惟一的,这种精神,让文房四宝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让中国书画艺术永远饱含生命力。

最后,杜超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让大家明晰了传统文化传承背后,是一辈辈匠人以耐心和热爱筑牢根基,为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传承脉络与精神价值,提供了生动且深刻的视角。这场讲座,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洗礼。从“文房四宝”到“书画艺术”,从“玺印篆刻”到“文房雅玩”,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温度,更是古人对“极致”的追求。愿我们带着这份“匠心”,在各自领域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匠心故事”,让传统技艺与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初审:闫应军、孙晓亮     复审:杜       终审: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