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智启未来 新质育才 ——周风余教授解析AI大模型与教育革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3-26浏览量:149

  2025年3月26日下午,智能制造学院邀请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风余、山东大学智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高明到校指导专业建设。周教授以春节期间DeepSeeK技术热潮及两会“具身智能”战略部署为切入点,为师生做主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发展历程及对未来的影响》的专题报告,报告由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陈玉杰主持。

  破局传统认知:知识价值的实践觉醒

  周教授开篇即分享其求学历程及科创成果,阐释“知识本身没有价值,使用知识才会产生价值”的核心理念。他勉励学生“打破课堂边界,在创新实践中定义知识价值”,并强调“英雄不问出处”的自信精神,鼓励学生以多元路径探索人工智能前沿。

  回溯与突破:AI七十载的十大里程碑

  周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技术演进史”为主线,生动还原了AI发展的曲折历程。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到AlphaGo战胜李世石,周教授以十大里程碑串联起AI的曲折进化史。在机器学习领域,他系统解析了神经网络、CNN、RNN等经典架构,更以DeepSeek的多模态生成能力为案例,揭示大模型在文本生成、语义理解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当谈到具身智能时,他展示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手术、自动驾驶等高风险领域的应用场景,强调“本体与智能体融合”的技术趋势。

  教育革命:AI赋能教学新范式

  周教授提出“AI时代数字智能教学&实验新范式”,展示AI如何重构教育场景。他列举DeepSeek辅助教师生成个性化教案、虚拟实验平台模拟复杂工程场景等案例,预言未来教育将走向“云端+算法”的智能时代。同时警示:教育本质是“灵魂的唤醒”,技术应是“人机协同”的赋能工具,而非替代教师的“数字傀儡”。

  未来图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展望AI未来时,周教授指出“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将成为前沿方向,但强调“安全可控”是技术发展的底线。他呼吁大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应保持人文温度与创新理性,以应对深度伪造、自主武器等风险。

  思辨与启迪:共话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问答环节,周教授就师生关注的具身智能落地瓶颈、AI伦理治理等问题一一解答。针对考研学生,他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规划研究方向,理性择校,并强调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最后,周教授寄语青年学子:“未来属于善用AI的创造者,而非被动适应者。”

  本次报告不仅是一次技术前沿的巡礼,更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本质的深刻对话。周风余教授以渊博的学识、鲜活的案例和真挚的教诲,为我院师生勾勒出AI驱动下的未来图景,也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思路。学院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人才”,为智能时代输送更多领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