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琅琊论坛“周易与先秦天文学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2025-04-28 198 作者:于笑夏 来源:国学院

4月26日至27日,第四届琅琊论坛“周易与先秦天文学研讨会”在青岛黄海学院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青岛黄海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陵荀子研究会、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促进会、新区博物馆、琅琊镇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青岛黄海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高校、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26日上午8时30分,第四届琅琊论坛开幕式在青岛黄海学院知信楼306报告厅举行,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中富教授主持开幕式。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致欢迎辞。梁忠环表示,迄今已连续四年举办的“琅琊论坛”不仅对于学校文化育人的质量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让我们从教育之“变易”中,抓住“不易”与“简易”,站得高、看得远、悟得透、行得稳。

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协原副主席李敬云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周易与先秦天文学”这一深邃主题,实现学术共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今日之会,既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对“天人之学”的拓展。李敬云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新区省级非遗胶南年画等人文风貌,表达愿以此次主题研讨会为契机,为古今人文与科学的交融铺路架桥的希冀。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理事、青岛美协名誉主席邱振亮,青岛黄海学院关工委主任宋庆泽为活动赠送了书法作品。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为期两天的八场精彩学术盛宴正式拉开帷幕。

会议期间,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的“《周易》的特征及其世界意义”主题报告溯天文以立人文之本,西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克恭教授的“‘刚柔交错’与‘文明以止’的数学理解”以及吉林省儒学会钱凤仪先生的“太极图所蕴含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以数理经纬重织经典脉络,为传统易学注入现代性之活水。

第二场报告会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的“斗极与图书:董子阴阳五行说的先天起源”与曲阜师范大学林桂榛教授的“作为占版(大恒)与天极(帝枢)之太极——早期‘太极’名义考略”,以考据为弦,以思辨为徽,钩沉索隐间尽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襟怀。

第三场报告会福建师范大学黄黎星教授的“易学与天文学研究的目标类别及方法路径” 立方法纲目以开新域,武汉大学李健君教授的“《周易》天文学背景的淡出与重现”抉天文隐显以见兴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的张克宾教授的“从出土文献考论《说卦传》所载八卦次序与八卦方位诸问题”藉出土文献以正源流。三家之言若鼎足而立,合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当代注脚,于考镜源流中铺就易学与天文互鉴之通衢。光明日报社梁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彪、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馆长翁建红等主持报告会。

4月27日上午,琅琊论坛采用圆桌会议形式,就“周易卦爻辞诠释”“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哲学演绎”“二十四节气与早期节气理论系统”“荀子《解蔽》篇与古代天文学关系”等主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精彩纷呈。中国海洋大学陆信礼教授、香港尔雅文化出版公司杨阿敏、青岛琅琊康成书院高平远、青岛市国学会金慧等为论坛圆桌会议提供精彩主持与点评。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张伟先生的“《周易》是人类最早的科学模型——基于实在的模型论研究”主题报告与陈克恭教授对周易的数学理解形成呼应,而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毛朝晖教授并不认为任何一个现代科学的解释能够完全自洽的解释《易经》背后的逻辑,他从科学哲学对科学模型的反思谈到《易经》体现的科学与宗教的张力,在儒学宗教性视域中进一步解读荀子天论,指出荀子“天”概念的宗教性。青岛城市学院的姚海涛教授则在“荀子对占卜数术的系统批判”主题报告中表达了荀子将儒家的脱巫、去魅倾向贯彻得更加彻底的观点。青岛城市学院李伟刚副教授从地方志研究角度,向与会学者介绍“徐万且参研《太初历》始末”,曲阜师范大学的亓校盛讲师则从“德国在青传教士卫礼贤的《周易》观”谈到周易研究新域。山东大学张鑫倾情分享《刘大钧先生弘易往事》,回顾了刘大钧先生研易、弘易的艰辛历程,感人至深。


27日上午,本届琅琊论坛正式落下帷幕,闭幕式由青年学者陈传照主持。活动总召集人林桂榛教授表达了感恩和期待,并表示下一届琅琊论坛将以更高水准推动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次论坛采取实地考察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琅琊台史迹、齐安陵邑(台头遗址)、齐长城遗址、薛家岛海景等青岛西海岸新区历史文化景观。同时,在青岛黄海学院北海书舫举办“周易图书与日本古刻本展”,以飨学人。

撰稿:于笑夏    图片:宋毅轩    初审:宋毅轩    复审:张维霖   终审:林桂榛、李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