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举办“如何写好新闻稿件—以消息、通讯为例”专题讲座

2025-05-12 57 作者:徐琳 来源: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5月7日下午,由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组织的写作与沟通课21场专题系列讲座第十八场“如何写好新闻稿件—以消息、通讯为例”,在知信楼B01学术报告厅开讲,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广梅教授主讲,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龚旭主持。

讲座伊始,顾广梅教授以陆定一先生“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经典定义为切入点,系统阐释新闻的内涵、特征与原则。她指出,新闻的核心在于真实性、客观性与透明性。真实性要求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客观性强调事实与观点分离,用中性词汇表述,并为各方提供应答机会;透明性则需公开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让受众了解信息的生成过程。

结合当前媒体生态,顾广梅教授深入剖析新闻的三大特征。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线,传受关系融合衍变?体现媒介技术变革,而主体性则凸显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她以《南京“香港城”关门了》等获奖消息为例,强调规范化写作对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性。围绕消息写作,顾广梅教授从结构、标题、导语、主体到背景运用逐层解析。她指出,消息标题需精准凝练,导语要“提纲挈领、形象新颖”,避免堆砌术语与冗余信息。通过对比“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等经典模式,她提出:“动态消息重时效,经验消息讲深度,综合消息需全局视角,述评消息则要平衡事实与观点。”针对导语写作,顾广梅教授列举叙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多元手法,并以朱建华《好新闻的味道》中的案例为例,强调“用细节抓眼球,用故事化表达增强可读性”。她特别提醒:“消息背景的运用需自然贴切,避免喧宾夺主,要为事实阐释提供逻辑支撑。”

在通讯写作部分,顾广梅教授以《山东十农民抗百斤煎饼驾三轮车赴四川灾区》《南京路上好八连》等经典作品为例,解析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的创作要点。人物通讯要“攻其一点,略及其余”,以一人一事折射时代精神;事件通讯需围绕事件本身展开,发掘其社会意义;工作通讯则要提炼典型经验,发挥指导作用。她强调,通讯写作需注重“以事显人、以情动人”,避免空洞说教。无论是《八十三天的“打工梦”》中的人物命运,还是《十七大新闻中心工作纪实》中的细节刻画,都应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与力量。顾教授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通讯标题设计、开头结尾构思的技巧,鼓励师生用综合式结构打破时空局限,增强叙事张力。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针对“新媒体时代如何平衡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困惑,顾广梅教授回应:“时效是竞争力,真实是底线。从业者需强化把关意识,善用交叉验证、多方信源确保内容准确。”

未来,我校作为山东高校创意写作联盟合作院校,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将利用联盟平台的好资源和机会,依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联盟高校深化合作,重点推进写作学科的系统化建构与教学资源共建,系统培育适合我校的写作学科生态。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本地合作传媒企业开发创意写作项目库,使课程更具时代性和实用性,打造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写作与沟通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初审:徐琳     复审:周忠高     终审:刘中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