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教师参加第九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

2025-08-20 87 作者: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国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与专业建设,提升高校教师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的专业能力,第九届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培训班于7 月 19 日至 25 日、8 月 7 日至 12 日分两个阶段举办。本次培训班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与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联合主办,创新采用线上培训与线下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线下田野调查环节在云南大理开展。我校语言文化学院(国学院)殷兵教师全程参与本次培训,顺利完成所有培训任务,并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培训班结业证书。

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老师获颁结业证书

培训第一阶段为为期一周的线上授课,内容由非遗理论系统培训与名家大讲堂两部分组成。非遗理论板块由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苑利主讲,他系统讲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分类、价值、保护原则与方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基础理论知识,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非遗保护的责任与使命。名家大讲堂则邀请到黄荣华、张德祥、王建民、张天彤、刘曙光、乔晓光等非遗保护领域的名师大家,详细介绍不同领域中非遗传承的奥秘,助力学员深入了解祖先的智慧、审美及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

第二阶段采用“理论研学 + 技艺体验 + 文化考察” 的立体模式,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领军人物苑利与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顾军亲自带队,在云南大理开展为期 5 天的田野调查,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在接下来的 5 天里,学员们相继考察了国家级非遗白族扎染传承地 —— 璞真扎染博物馆,苑利教授结合扎染技艺的传承现状,为教师们系统讲授非遗田野调查的核心方法与实践要点,从技艺细节记录到文化语境理解,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参观喜洲古镇严家大院,感受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的白族民居布局;走访鹤庆银器李小白工坊、剑川木雕博物馆,考察瓦猫制作工艺;前往沙溪古镇,了解其文化历史与建筑风格,并探访《有风的地方》取景地,探讨如何利用传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参观下关沱茶博物馆,了解沱茶制作工艺;欣赏白族大本曲传承人杨森及其徒弟的现场表演,以及白族三道茶展演。最后,学员们前往大理非遗博物馆,沉浸式感受大理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

杨森老师和他的徒弟们为学员们表演白族大本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校育人为特色的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肩负重要使命。此次培训班的举办,为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有望推动我校非遗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助力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初审:于笑夏  复审:李昕昕 终审:张维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