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 这堂课穿越时代,硬核又精彩!

2025-09-18 48 作者:杨丹丹 来源:宣传部


“事业因艰巨而伟大,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9月17日晚,青岛黄海体育馆内回荡着黄海学子铿锵洪亮的声音,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拉开帷幕。

马兰基地原政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孔令才少将来校做题为《学思践悟“两弹一星”精神,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主题报告。讲到动情处,孔政委带领各学院行政院长、辅导员、2025级参训新生,齐声念出“事业因艰巨而伟大,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共同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切触摸“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的磅礴力量,点燃新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孔政委以“是什么、怎么来、如何做”三个问题入手,详细解读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孔将军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系统梳理了我国核武器与航天事业从零起步到跨越发展的壮阔征程。通过展示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试验突破、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等重大历史节点的珍贵影像,配合科研人员亲笔书信和口述实录,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报效、林俊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等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

他表示,“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字内涵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突破技术壁垒时展现的智慧结晶和精神丰碑,其价值历久弥新。

政委着重分析了当年我国面临的国际核战略态势和中国核工业的创建历程,与同学们一同回望历史。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将“两弹一星”峥嵘岁月的辉煌篇章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孔令才指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变了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命运,同时其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大地上,成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的不竭精神源泉。

政委在深刻剖析“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时强调,这一伟大事业不仅铸就了国家安全基石和大国地位,其精神内核更是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指路明灯。孔政委向青年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一要厚植家国情怀,二要矢志自立自强,三要甘于奋斗奉献,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强国复兴的伟业中去。

孔令才寄语广大青年学子,“‘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之瑰宝,亦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之灯塔。”当今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我辈学子应赓续红色血脉,心系家国安全,树立强国有我远大志向,勤学笃行、追求卓越,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同学们这样说

听完孔政委的分享,我感触颇深。钱学森精神不仅是苦干,更是巧干、精干,是在一无所有中创造“第一流”的志气和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习这种精神。无数参与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种奉献并非被动牺牲,而是主动展现个人价值,在新时代书写更壮丽的创新史诗。

——钱学森学院  陈浩柯

“两弹一星”铸就了新中国科技辉煌,捍卫了国家尊严,让我们赢得和平发展机遇。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无私奉献,数十万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弹一星”精神,如灯塔照亮前行路,引领中国航天、核能等领域不断突破。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定将传承这一精神,勇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让精神之光在新时代更加耀眼!

——教育学院  王嘉月

入学前我便得知钱学森先生的祖籍同我一样在浙江,能与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同属一地,我深感荣幸。聆听了孔政委的讲座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应当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份精神传承。

——钱学森学院 刘洪鑫

“两弹一星”的光芒早已照亮历史,而它背后的精神,更该成为我们前行的光。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厚植家国情怀,矢志自立自强,弘扬奉献精神。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前辈创下的基业,更是那份“为国担当、向难而行”的责任。唯有把这种精神刻在心里、落在行动上,才能不负过去,也不负这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国际商学院 常旭

青春对话:精神火炬照亮成长之路


报告会之前,孔令才政委在行政楼201会议室与钱学森学院师生交流座谈。

政委指出,钱学森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杰出代表,成立钱学森学院是育人的重要举措。

他勉励钱学森学院的师生们要多了解钱学森的事迹,建立情感共鸣;用钱学森的科学思维、方法与精神引领成长;以钱学森为标杆,做有情怀、有担当、有毅力的人,既要做好学问,更要学会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辜负“钱学森学院” 这个光荣的名字。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举手提问,与孔将军深入探讨精神传承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现场掌声不断。

这场座谈既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更是一次精神“火种”的传递。它不仅让钱学森学院的师生们对“两弹一星”精神、马兰精神、钱学森精神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更坚定了大家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科技报国的信念。

图文:杨丹丹   初审:张雪 复审:齐震   终审:李镇江、李桂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