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科研学术交流会
2025-09-23
59 作者: 来源:智慧城市工程学院
为促进跨学科交流、挖掘前沿科研合作机遇,智慧城市工程学院于9月18日在知新楼117举办了博士团队、社科团队与青年教师的科研学术交流会,旨在搭建一个高效、开放的内部沟通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社科调研领域的深度融合。本次交流会由副院长于征博士主持,各团队负责人对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近期规划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汇报。
高微博士就大洋现代沉积过程对ENSO的响应机制、热带西太平洋悬浮体物质组成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以及海洋悬浮颗粒扩散输运及环境效应展开讲述。并对ENSO背景下大洋现代沉积环境演变、未来海洋悬浮颗粒的分布、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预测。
郭勇博士在钢结构现代阴极保护技术、交直流杂散电流腐蚀评价以及防护治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上,对在管道腐蚀防护方面阴极保护仿真计算与优化设计进行了阐述,推进了该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对地铁和电气化铁路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李洋博士介绍了密储层非常规油气藏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裂缝扩展机理及缝间扰动的研究,分享了后期的研究内容,以东营胜利油田为实际工程背景(实验室联合科研项目),将工程上遇到的多井多裂缝压裂问题(油气产量)转化为具体的科学问题(缝间扰动)。
史兴宇博士围绕海洋悬浮体展开分享:一是大洋海山区地形如何通过改变流场、温盐结构等物理环境,影响悬浮体的垂直分层与水平聚集规律;二是山东半岛沿岸海域中,黄河径流、季风潮汐等自然因素与港口建设、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悬浮体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王博博士分享了轨道交通道床结构的几何特性、力学特性及维修养护等研究内容,对后期的科研内容进行了分享:以有砟轨道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行业发展特点,逐步将研究对象扩展至轨道结构全元素、转向至轨道结构的智能化维护方案的研究。
徐秀凤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基本情况及国家相关政策。随后,跟大家分享了其近年来主持的山东省青创团队项目中关于框架结构加固的相关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对下一步的省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于征博士在阐述集装箱建筑的发展脉络和设计难点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新型建筑集装箱模块的开发思路、设计过程和研究方法。并对集装箱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校企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张文龙博士分享了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结构智慧监测预警方法(涉及多个建筑、矿业等多个行业)及智慧哨兵工作室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对后期科研方向进行了阐述:以物联网应用为主线,涉猎更广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工程、岩土工程、矿业工程、海洋工程、低空感知等。
赵亚飞博士阐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设计领域融合的研究,包括面向建筑设计的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并对后期研究成果进行展望:基于空间智能研究团队研发成果(核心算法研发、仿真环境搭建),成立空间智能研究团队,自主研发首个“智慧建筑集成实验舱”。
张志远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能够解决面向企业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相关设计、成型、力学分析、实验及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复合材料应用发展;还对混凝土基复合材料开发,主要针对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建筑的高性能、抗腐蚀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孙玉芳老师(社科团队负责人)介绍了青岛社科智库培育基地的主要成员及研究方向,并汇报了基地开展的企业调研、横向课题、论文成果等情况,希望学院相关领域的老师能够积极加入团队,共同开展绿色建筑方面的社科研究,最后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及论文成果。
交流环节,潘瑞生教授和彭人勇教授就学院产教融合、科创融合两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指导意见。潘瑞生教授指出专业教学应及时了解企业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企业急缺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增设相关课程加强安全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配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彭人勇教授鼓励青年教师主动走进企业、深入产业一线,可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教授还指出共建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师与学生实践基地,将其打造为教师了解产业的前哨站。
活动最后,王来院长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发言,王院长指出,产学研的合作需要博士引领,硕士助力,学生参加,形成科研团队,打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其中学业导师至关重要,带领学生明确方向,攻克专业困难,从长远角度看待专业发展,土木基础不能动摇,实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活动”,青年教师科研扎实,以成果为导向,明确方向。
本次交流会亦是一场成功的科研动员会。青年教师通过聆听资深博士、团队负责人及教授们的分享,找到了自身研究与前沿交叉领域的结合点,激发了强烈的参与热情,他们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组织”。
初审:赵菲 复审:曲美红 终审:潘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