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传统文化之美 赴非遗展示之约

2020-10-09 7869 作者:学前教育宣传部 来源:学前教育学院

10月7日下午,由学前教育学院承办的青岛市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青岛黄海学院专场在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青岛手工艺协会5名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现场展示核雕、胶州花饽饽、剪纸、皮影、面塑5项传统文化技艺。周萍副院长及艺术教研室骨干教师陪同五位艺人参观了博物馆,现场学生还通过互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广大师生共赴一场文化之约。

“一核雕天下,妙刻日月圆,欲香须碎骨,万木最无言。”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管洪刚副会长在现场展现了自己从单个桃核的作品到多核作品。妙趣横生的罗汉、惟妙惟肖的美猴王、栩栩如生的小金鱼让学生们惊叹不已,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

 

薛玉红老师作为非遗代表性剪纸传承人,从事剪纸创作40余年,在现场带领学生感受剪纸的历史渊源、分类用途、制作方法与步骤等,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在艺人的带领下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剪纸秀,现场氛围热闹非凡。

赵丽华老师在现场展示了她大量的面塑作品,有栩栩如生的西游记人物,有卡通动画人物,手工制作的惟妙惟肖,令参加的同学和其他老师、小朋友们赞叹不已。甚至有同学感慨:“真希望中国的非遗、非物质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热爱它”。

 

蔡秉芬老师作为胶东花饽饽的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对花饽饽的制作过程逐一进行讲解,从染色到造型塑造再到创新创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透过白色的幕布,三尺的小舞台,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被吴云凤老师用双手赋予人的灵魂,你来我往、嘻嘻怒骂,几曲哦呵腔,展现人生百态。皮影分会场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体验皮影的快乐,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民间的皮影艺术。

 

五项传统非遗文化手工技艺在艺人的带领下,现场如火如荼、热闹非凡,学生感触颇深。

“今天有幸参加了非遗进校园的皮影讲座,我们心中激动万分!皮影艺人吴老师不但为我们介绍了皮影的发展历史、特征及制作过程,还让我们亲身体验皮影的演绎过程,并亲手教授了我们一些简单的操作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多的感受到了皮影艺术在流传过程的艰难。目前,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这些历史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听到老师说现在科班出身的老艺人已经为数不多并因无继承人而火急火燎时,我们都为此叹惜。但幸运的是,这一现状已经被社会所发现,非遗文化进校园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途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一名合格的非遗继承者!——18级学前本科8班的李明月、戚昌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传统剪纸的独特魅力,还让我们对于剪纸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于剪纸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我们对于剪纸文化的传承。”——18级学前本科5班的息云姗

“胶东花饽饽的传承人与我们在博物馆会面了,和蔼可亲的老师为我们大家带来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作品。胶东花饽饽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态的形象,胶东花饽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完成了玫瑰花的制作。”——18级学前本科8班的景桐悦

“今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课程,课堂上我了解到面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原来制作面塑的材料的准备也是很讲究的,虽然容易取得,但需要很好的配比,需要一定的时间让面塑的原料充分融合。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作为我国的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真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19级学前专科3班纪梦苑

“随着我国雕刻文化的发展,核雕的题材也是越来越多,但为何说十八罗汉是核雕中最经典的题材?玩核的朋友们对十八罗汉再熟悉不过了,它从古至今一直都备受欢迎,每一位玩家可能几乎都玩过,在核雕的题材中也最为经典。懂行的很多玩家朋友们手里可能都会收藏一件十八罗汉手串,在盘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价值。”——19级学前专科3班刘杰

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民间艺术特色,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兴趣,深化了学生爱祖国、爱民间艺术的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