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杂志】他们,把“钱学森精神”写在乡间的土地上

2025-08-06 157 作者:宋雨萨 齐震 来源:

盛暑夏日,骄阳流火。在这个暑期青岛黄海学院钱学森学院"小黄锋"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学子们怀揣赤诚之心,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玉皇山路社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专业为笔,以热情为墨,在社区沃土上书写了一幅科技赋能、文化润心的青春画卷。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色,围绕两大实践主题,一是“科技筑梦·薪火相传”,通过编程课堂、“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宣讲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科技之趣;二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以语言服务助力社区文化建设。

在代码世界里播撒创新种子

钱学森学院“小黄锋”志愿者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编程启蒙课程,通过“趣味编程初体验”带领孩子们从神奇的二进制到动手尝试插入图片、设置跳转并制作个性化网页,数字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通过科学家故事会、科学家精神宣讲等的形式,生动讲述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热情。

“原来编程这么有趣!”社区小朋友在成功完成第一个网页设计后兴奋地说。这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寓教于乐课程,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科技世界的新窗口,更在他们心灵深处播撒下了创新思维的种子。

做乡村振兴的语言桥梁

在玉皇山路社区毛家山村,“小黄锋”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活动,队员们充分发挥普通话二级甲等的专业优势,跟着村干部走街串巷,走访了10余家特色商铺,完成50多份问卷调查。走访过程中,队员们以唠家常的方式与商户们深入交流,不仅详细了解了每家店铺的创业故事、主要客源构成和日常语言使用习惯,更重点记录了商户们在接待外地游客、进行产品推介等实际经营场景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和沟通难题,比如方言差异导致的误解、专业术语表达不清、与外国游客交流困难等具体问题,这些第一手的真实反馈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推普培训提供了重要依据。

团队为旅游从业者设计了“普通话+方言”双轨提升方案,创新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在规范服务用语的同时巧妙融入方言特色,既确保沟通的专业性,又保留了浓郁的地方风情,让商户们与游客交流时既能体现服务水平又能彰显地域文化魅力。

在毛家山网红打卡地“青荷山塘”茶馆,队员们协助店家一同接待了约旦游客,由此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从简单的“你好”“谢谢”教起,到带着外国友人一起喊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毛家山”的特色宣传语,欢声笑语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本次推普行动既完成了方言调研和从业人员培训的既定目标,又通过国际交流让普通话走向世界,更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毛家山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了"一举三得"的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语言活力。

在服务中成长淬炼

火热的实践活动中,“小黄锋”们用汗水浇灌青春,以专业服务社区。他们在编程课堂上倾囊相授,深入商户走访调研,用真情换来群众们认可。社区干部称赞:"这些大学生是真干事!干实事!”

活动虽已落幕,服务不会止步。钱学森学院将持续深化“小黄锋”志愿服务品牌建设,通过搭建社区科技角、开发线上推普课程、凝聚校友力量等方式,将服务半径不断延伸。正如队员们的心声:“我们要做钱学森精神的火种,把光和热带到更多地方。”大家表示以这次实践活动作为新征程的起点,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续写服务社会的新篇章!

来源:雷锋杂志社青岛工作站

编辑:贾惠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