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25日电(张孝鹏)从教室到产业带,从专业群到产业链,从实验室到海外仓,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战略背景下,青岛黄海学院与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探索出一条校行协同的产教深融之路。2025年,双方联合发布的《青岛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战略研究》成果,不仅是青岛跨境电商十年的全景扫描,更开创了行业协会与高校“共研、共建、共训、共享”的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为破解跨境电商人才与行业产业“错位难题”提供了“青岛方案”。
十年磨一剑,从“单点合作”到“生态共建”
2015年青岛黄海学院与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痛点,开启了校行协同的破冰探索之路。十年间,双方以“服务地方产业、培养实战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需求共研—课程共建—实践共训—成果共享”的全链条合作模式。
需求共研,让课堂听见市场声音。联合开展青岛市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调研,精准绘制运营、技术、营销、供应链、外语、客服等6大岗位人才画像,将“亚马逊平台算法优化”“TIKTOK爆款公式”融入课程设计,让课堂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毕业生不再是“纸上谈兵”。
课程共建,把产业线搬进教学楼。共同开发《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等7门国家级、省一流本科课程特色课程,共同编撰《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指南》《课程标准》,并引入亚马逊、OZON等平台的真实案例,将企业一线操作流程转化为教学场景。
实践共训,打造产业实战竞争力。共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专业特色学院、省现代产业学院、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依托“一师一平台”的校企双导师,实现“一生一项目”,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占比80%,项目转化率100%。
成果共享,构建教育链到产业链生态闭环。举办儒商大讲堂、8届学科竞赛、17届儒商论坛,年均促进就业1000人次,就业对口率达85%以上。
十年探真知,从“产业调研”到“战略指南”
基于十年深度合作,青岛黄海学院与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依托十年协同积累的行业洞察,联合200+青岛市会员企业,开展《青岛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战略研究》。这份凝聚行业一线经验与学术深度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度访谈、数据建模、案例剖析等多维手段,系统梳理了青岛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脉络,解析了产业带集聚、海外仓布局、直播电商创新等关键路径,解码了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困境与人才需求密码。
在人才培养领域,研究提出了针对行业痛点的创新方案。深化构建“底层共享+中层侧重+顶层任选”的课程体系,强化通用能力和全球视野(G)、专业能力(P)、社会能力(S)、发展能力(D)的GPSD胜任力,倡导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搭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跨境电商人才认证标准。
十年砺初心,从“人才困境”到“创新高地”
青岛跨境电商行业的垂直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对具备综合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激增。然而,传统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面临“一才难求”的困境。校行企共建58个真实项目工作室,构建“国际商学院(教育场域)+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园(产业场域)+N个工作室(实践场域)”的1+1+N实践育人场域。通过行业协会进校园、企业导师进课堂、岗位技能进课程、真实项目进工作室的“四进”机制,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
这场历时十年的校行协同,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更是一场跨越“人才困境”迈向“创新高地”的新征程。现已累计培养2056名跨境电商精英,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涌现出王乃敦等10余名行业领军人物,年均为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800+人次。其合作模式成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标杆,获评全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示范校,成为全国跨境数字贸易产教融合共同体核心成员单位、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连续5年获评青岛市跨境电商行业功勋奖,《以跨境电商专创融合促进应用型转型》获教育部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论坛推介。
产教深度融合的校行协同模式已步入实践的深水区,学校的学分变成企业的绩效,课堂的教案化作行业的标准。协同模式精准洞悉行业发展需求,正为青岛跨境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锻造精准的“指南针”,引领行业在创新人才的驱动下不断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