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惠灵顿理工联合学院教师赴新西兰研修
2025-09-28
53 作者:孙程文 来源:惠灵顿学院
2025年9月24日至26日,青岛黄海学院惠灵顿理工联合学院(简称“惠灵顿学院”)教师访问团在国立新西兰理工所属惠灵顿理工学院(简称“惠灵顿理工学院”)继续进行深度教学交流。双方围绕数字艺术教学、IT专业课程体系、顶点项目(Capstone)、行业实习及工作融合学习(WIL)模式展开多维度探讨,通过课堂观摩、成果展示、专题研讨等形式,搭建起国际化教育经验互鉴桥梁。
9月24日:数字艺术教学深耕细作 细节处见教学匠心
教师团深入Te Auaha校区,聆听Craig老师主讲的Blender三维建模课程。课程中,Craig详解软件操作核心技巧,重点演示参考图片的高效处理方法,其严谨的教学逻辑与细节把控,让惠灵顿学院教师对新西兰数字艺术基础教学的前瞻性有了深刻认知。课后,教师团参观艺术家Yae个人艺术展,充满想象力的实验性作品不仅带来视觉冲击,更让大家领悟“技术服务于艺术表达”的教育本质。
9月25日:成果展示促跨文化对话 云计算课程显实践导向
交流活动呈现“教学观摩+成果研讨”双主线。上午,惠灵顿学院教师团在Petone校区观察NI6504云计算实验课堂(Tutor:Manish Singh),课程以“弹性伸缩与监控”为主题,要求学生完成“架构扩缩容与负载均衡”(Lab 6)实践,配套开展Elastic Load Balancing与Amazon CloudWatch操作,并提供Azure AZ-900入门资源作为选学内容,全程以任务驱动为主,突出“云上可用性与可观测性” 理念,展现极强的实践导向。
下午,教师代表在Te Auaha设计校区展开教学成果展示,集中呈现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涵盖动画创作、影像设计及跨平台应用案例。惠灵顿理工学院师生对中方学生在有限资源下的创意发挥与完整视觉叙事能力表现出浓厚兴趣,围绕作品的文化符号、技术实现路径展开热烈研讨;同时,新西兰学生对作品中文化差异的高度关注,也为惠灵顿学院未来教学中强化“跨文化阐释”提供了启示。
9月26日:IT实践体系深度解码 多场次解析WIL模式
交流核心聚焦IT专业顶点项目、行业实习与WIL 模式,分“线下+线上”两场专题活动展开。
线下专场(11:00-12:00,Petone校区 T712)中,惠灵顿理工学院Dr. Hamid Mahroeian与Chalinor Baliuag系统介绍BIT项目实践体系:顶点项目(Capstone)为Level 7必修课(45学分),项目时长17周,每个学生至少要投入400小时,并且有学术人员提供支持,以2-4人团队对接真实企业需求,产出可交付产品及完整文档(含项目管理记录、代码仓库、反思日志等),评估分阶段汇报与终期评审(3名评委考核,兼顾产品质量、过程管理与问题反思);行业实习为Level 6/7 选修课(30学分),17周需投入300小时,学生通过Summer of Tech 等平台寻找带薪实习,学院负责合同核验与学分认定,强调企业导师指导与本地职场适应能力培养。
线上专场(14:30-15:30,Zoom)进一步补充实践细节:顶点项目涵盖区块链、人工智能、全栈开发、网络安全等方向,实习类型包括软件开发(Java/C#/Python 技术)、工程师角色(安全/云服务/业务分析)、IT 起步岗位等;双方还探讨了教学支持与合作方向—— 惠灵顿理工学院计划在IT课程外叠加英语模块,提升学生学术英语能力,中方则提出四个专业实验室建设咨询,新方表示愿提供协作式空间与实践教学方案支持。
交流成果:多维度赋能教学改革搭建未来合作蓝图
三天交流覆盖数字艺术、IT 两大领域,从课堂教学到产业对接,从课程体系到评估机制,全面展现了惠灵顿理工学院“理论+实践+产业”的教育特色。其IT专业85%以上的实习就业率、“产出—过程 —反思”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数字艺术教学中 “技术服务艺术” 的理念,以及WIL模式下的企业深度参与,为青岛黄海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后续,双方将进一步推进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享等合作,持续深化国际化教学改革,推动联合办学质量迈向新台阶。
初审:陈亚非、管凤格、刘明婕 复审:曹晓波 终审: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