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黄锋”遇上中秋:钱学森学院学子在社区上了一堂别样“实践课”

2025-09-30 52 作者: 来源:钱学森学院

9月27日,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钱学森学院“小黄锋”志愿者协会应灵海路社区邀请,走进润诚天悦华府小区,与社区居民共同举办“邻里情深·共庆中秋”月饼DIY主题活动。这场以传统美食为纽带的社区互动,不仅让中秋文化在动手实践中落地生根,更成为高校与社区深化合作、践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红灯笼与中秋主题装饰交相辉映,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备齐了糯米粉、莲蓉馅、五仁馅及印有“中秋快乐”“花好月圆”等吉祥图案的月饼模具,为这场“文化实践课”搭建了温馨的互动平台。社区居民们热情高涨,尤其是有着多年月饼制作经验的长辈们,主动当起“老师”,发挥“传帮带”作用:从如何将面团揉得软硬适中,到擀皮时如何保证厚薄均匀,再到包馅时如何做到不露边角、压模时如何让图案清晰完整,每一个步骤都耐心演示、细致讲解,指尖的动作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温情。

学生志愿者们围在居民身边,认真聆听技巧要领,随后纷纷动手尝试。有的志愿者在擀皮时反复调整力度,有的在包馅时虚心向阿姨们请教“收口秘诀”,现场不时响起阵阵笑声与交流声。2023级志愿者在完成首个成型月饼后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做月饼,原本以为很简单,实际操作才知道每一步都有讲究。在揉面、包馅的过程中,我好像真的读懂了中秋‘团圆’的含义——就像把馅料包进面皮,家人的心意也都凝聚在这一块小小的月饼里,这比任何课堂都更直观地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级新生志愿者则在与居民的闲聊中收获了别样温暖,他分享道:“和张阿姨一起做月饼时,她给我讲了她们小时候过中秋,一家人分吃一块月饼、在院子里赏月的故事。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觉得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而我们作为志愿者,不只是来服务的,更是来感受和融入的。现在我更明白,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付出,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随着一个个造型精致、寓意美好的月饼从模具中脱出,活动现场的团圆氛围愈发浓厚。志愿者们将制作好的月饼分装打包,一部分送给现场参与的居民,一部分则由社区工作人员转交给小区里的独居老人,让“分享”的中秋内涵延伸到更多家庭。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体验课,更是一堂深刻的社会实践课。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在与居民的手把手教学、面对面交流中,既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更在亲身实践中深化了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而社区则通过与高校的联动,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了青春活力,进一步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作为“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育人的具体举措,该活动有效搭建起高校与社区的情感桥梁,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注入了青春动能。

展望未来,钱学森学院“小黄锋”志愿者协会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灵海路社区及周边社区的常态化合作,计划在后续推出传统节气体验、学业辅导进社区、科普知识宣讲等更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在服务基层、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用青春力量为和谐社区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初审:徐凤芸   复审:张家辉   终审:陈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