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惠灵顿理工联合学院教师赴新西兰研修
2025-10-09
126 作者:陈亚非 来源:惠灵顿学院
2025年9月27日-29日,青岛黄海学院惠灵顿理工联合学院(简称“惠灵顿学院”)教师团队在国立新西兰理工所属惠灵顿理工学院(简称“惠灵顿理工学院”)的研修活动聚焦自然探索、影视特效技术研学、网络安全专题学习三个主题,开启了一场跨越文化、覆盖多领域的沉浸式成长之旅。从丛林间的生态对话,到工作室里的工艺揭秘,再到线上课堂的专业深耕,三天时间里,老师们在自然与技术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教学灵感。
Zealandia生态徒步——以自然为纽带,深化中新教育情谊
国立新西兰理工所属惠灵顿理工学院的Dr.Brenda Saris与Alice Moore,带领惠灵顿学院4位教师走进Zealandia生态保护区——这片几乎无原生哺乳动物(除两种蝙蝠外)的“自然珍宝”,是新西兰原生鸟类与爬行类的天然栖息地。
徒步途中,Brenda与Alice化身“自然向导”,为中方教师详解林间生灵:从喉部羽毛泛金属光泽、以叫声宣示领地的tūī(图伊鸟)到色彩鲜明的 hihi(希希鸟),从大型橄榄棕色鹦鹉New Zealand Kaka(白顶啄羊鹦鹉)到曾被认为已灭绝的takahē(南秧鸡),十余种本土鸟类相继亮相;岩壁上偶遇的新西兰大蜥蜴与惠灵顿绿壁虎,更让老师们直观感受到冈瓦纳古陆分离后独特的生态演化轨迹。“每一处植被都为还原史前丛林环境而精心修复,为原生物种构筑一片远离入侵哺乳动物的完整庇护所。”Brenda分享的生态保护理念,让老师们频频驻足赞叹,更启发了跨文化设计教学的新思路——自然观察的心得或将成为未来艺术专业课堂的“创意素材”。
徒步后的茶点时光更添温暖:Alice特意从家中带来亲手制作的热咖啡与点心,温热的饮品驱散了微乏,精致的点心饱含心意。双方教师从鸟类习性聊到教学日常,从惠灵顿的季节变化谈到两校课程合作,笑声融入林间。
此次Zealandia徒步活动,是青岛黄海学院惠灵顿理工联合学院跨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自然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交流媒介。本次活动让两校教师在共享自然之美的同时,搭建更紧密的教学协作桥梁,不仅使中方教师深入了解惠灵顿本土自然的奇妙,更在互动中感受新西兰同仁的热情,这份情谊将成为未来教学合作的坚实基础。
影视服装特效研学——揭秘幕后工艺,赋能教学实践
9月28日,两场聚焦“影视服装与特效制作”的幕后探访活动同步开展,参与者从技术细节、行业经验到教学转化,全方位解锁影视服装制作的“魔法密码”。
维塔工作室:拆解服装工艺,探索跨学科协作
在维塔工作室(Wētā Workshop)以“庆祝WOW举办20周年”为主题的活动中,团队通过座谈、幻灯片讲解与实操演示,揭开影视服装的幕后逻辑。工作室将服装工作分为“纺织/面料”与“盔甲/道具”两大方向,详解超英类服装“内层体积服+外层织物装甲”的两层结构,并强调“演员舒适性与拍摄节奏优先——如如厕便捷性、穿脱耗时控制,都是设计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材料与工艺环节,团队演示了乳胶、硅胶制作生物皮肤/假体的过程,讲解人造毛与真毛的“打孔植发”技术;3D扫描人体、用聚苯乙烯制作硬涂层人台的“合体与打样”流程,更让参与者见识到“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的高效。立裁演示中,设计师用美纹胶带在人台上标分割线、以塑料袋转移线型形成纸样草稿,还分享了“小比例人台放大”“弹力面料斜裁处理”等实用技巧。
项目案例分享环节,团队提及《超凡战队(2017)》《阿凡达》《神奇女侠》等经典项目,坦言“团队规模随项目波动”的行业现实;职业路径建议更让从业者受益——“科班与实践路径皆可,持续学习与人际网络很重要”。
服装制作幕后探访:从基础工艺到行业素养
在“服装制作与幕后探访活动”中,Richer公司服装主管贝蒂(4-5年从业经验)、行业新人梦轩(侧重珠宝工艺与服装创意结合)等讲师,从基础到进阶,系统讲解服装制作核心。
立体裁剪与纸样设计环节,“小模型试错→真人尺寸落地”的逻辑的清晰呈现,“旧T恤+胶带制作简易纸样”的实用技巧,以及“布纹线标记”“三角缺口对齐”的细节把控,为参与者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教学方法;材料选择上,从金丝绒、弹性面料等常规面料,到硅胶、手工植毛等特效材料,再到“异丙醇清洁道具”“婴儿爽身粉缓解假肢出汗”的特殊处理,覆盖了多场景需求;工具应用方面,同步压脚缝纫机、3D扫描技术的展示,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特效服装案例更具代表性,如《霍比人》三部曲“霍比人脚”道具需制作3200只适配角色体型,矮人“粗壮手臂”假肢内置散热设计,且针对虚拟制作(Volume 技术)的服装需兼容绿幕后期,备用服装细节需与原版完全一致。
行业经验分享中,“跨部门协作”成为关键词——与数字部门、清洁车间、市场部联动,解决“水下服装凹陷”等技术问题;“保密意识”与“细节耐心”也被反复强调:影视项目需签署保密协议,备用服装需与原版细节完全一致(如磨损补丁、水晶位置),因观众对服装细节敏感度极高。
此次“理论+实操”结合的活动,既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方法,又传递“严谨、创新、协作”的行业精神,成为影视特效服装领域从业者的“技术手册”与“职业指南”,助力建立行业全面认知。
聚焦合规与报告,夯实专业教学根基
9月29日教师团队通过Zoom线上观察了W&W CS7502网络安全专题课,Maryam Var Naseri导师以“渗透测试中的报告与合规”为核心,为参与者搭建了“技术+合规+教学”的三维学习框架。
Maryam开篇即明确核心目标:掌握渗透测试报告写作范式,理解法律与伦理合规的必要性,贯通CKC 与MITRE ATT&CK两大攻击框架。在框架讲解环节,导师对比了CKC(宏观攻击生命周期:侦察→投递→利用→安装→C2→达成目标)与 MITRE ATT&CK(14 类战术+细粒度技术映射)的差异与互补,强调 “CKC抓全局,ATT&CK落细节”的应用逻辑。
法律合规部分,“授权优先”是核心原则:渗透测试需提前签署授权书与保密协议,明确测试范围、时间窗(如避开业务高峰)与工具权限,未经授权的访问可能面临刑责与罚金;美国《网络安全增强法案(2002)》等法规的解读,更让参与者树立了“合规前置”的专业意识。
报告写作环节,课程拆解了“引言与范围”“执行摘要”“技术报告”“建议与整改”四大模块,强调“证据导向”——日志、截图需完整可复核,附录可放置长清单,正文聚焦关键问题。
对教学的启示尤为具体:导师建议在《网络安全/云计算》课程中加入“授权书模拟表单”“执行摘要写作评分维度”,引入ATT&CK战术-技术对齐练习,期末项目采用“整改路线图+再验证计划”闭环模板,这些可操作建议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直接参考。
三天学习,多维成长
从自然交流到专业深耕,三天时间里,参与者在“跨文化友谊”“专业技能”“教学转化”三个维度收获满满:Zealandia徒步搭建了中新教师的情感纽带,影视服装研学解锁了“理论→实践→教学” 的转化路径,网络安全课程夯实了“合规 + 技术”的专业根基。这些经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养分”,更将成为惠灵顿学院未来教学创新、校际合作的“助推器”——以学习为帆,以交流为桨,中新教育协作与专业领域的深耕之路,正由此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初审:管凤格、刘明婕 复审:曹晓波、陈亚非 终审: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