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与琅琊文学社联合举办“文学何以为生”主题讲座

2025-11-24 29 作者:徐琳 来源: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2025年11月19日,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与琅琊文学社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文学何以为生:批判—开放视角下的探讨”的文学讲座。本次讲座由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杨方教授担任主讲,以批判-开放的双重视角,带领在场师生一同解构文学的“核心目的”,探索文学在当代社会多元共生、动态演化的生命力。

讲座伊始,杨方教授便向传统文学教科书中的“单一目的论”发起挑战。她指出,将文学的核心目的简单地归结为“记录现实”或“表情达意”,如同将人类存在的意义等同于“吃饭”,虽必要却过于笼统,无形中遮蔽了文学更为广阔和复杂的功能。杨教授认为,文学并非一个目的单一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能够同时运行多重任务的“多核处理器”。她通过达达主义、具体诗等先锋派别,揭示了文学作为“语言实验场”的认知功能,其价值在于探索语言的边界,制造“意义悬置”的快感。她以史诗诵唱、rap battle为例,阐述了文学作为“仪式与咒祝”的巫术功能,其核心在于制造身体共振与集体在场的氛围,而非单纯的情感传达。

在探讨“文学差异性是否影响核心思想”时,杨方教授提出了“修辞即认识论”“情感调性即道德滤镜”等颠覆性观点。她以莫言《红高粱》中“我把母亲的断指放进衣袋,它尚能抽动”的感官叙事为例,针对“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杨教授进一步打破了“和谐依存”的温情想象,提出“共生-互噬”的动力学模型。

在对文学的多元生态进行深刻剖析后,杨教授介绍了审美陌生化,它不是具体可套用的“写作技巧”,而是一种底层的创作思维或美学策略。通过语言、视角、结构等手段,使读者重新体验到“第一次看世界”的惊奇,当陈词被不断揭下,作品便长出可辨识的个人纹理—这正是文学起步者最稀缺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杨教授强调,《写作与沟通》课程并非单纯的“作文课”,而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课”与“能力孵化器”。她指出,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写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通用语言”:对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将复杂的实验数据、技术方案转化为清晰、有说服力的报告,是科研创新的“显影剂”;对商科学生,写作是品牌故事、营销文案、商业计划书的核心,是连接产品与用户的“桥梁”;对文科学生,写作更是深化文本解读、提炼思想观点、参与文化对话的“基本功”。“写作的本质,是把思维装进别人的脑袋。”杨教授鼓励在场学生,“《写作与沟通》课程将教会你们如何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思想,用多元的视角理解世界,用批判的思维应对复杂——这不仅是文学‘何以为生’的答案,更是我们每个人‘何以立世’的底气。”

初审:徐琳 复审:周忠高 终审:刘中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