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人民政协报》发表人物通讯介绍刘常青董事长爱心奉献的事迹

2012-03-06 17969 作者: 来源:

按语:2012年2月14日,《人民政协报》刊登人物通讯,介绍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播撒爱心教育的事迹,原文照录。刘常青董事长认为:爱是一种信仰,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本质是爱,推广“爱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在刘常青董事长的带领下,青岛黄海学院实施校园无贫工程,让爱与社会链接,推展爱的循环,已形成青岛黄海学院办学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风尚。

爱心无价,奉献至上——记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

1996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民建会员刘常青创办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职工培训学校应运而生,这是青岛黄海学院的前身。今日青岛黄海学院今非昔比,她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民办本科高等学校。办学15年,刘常青推广爱的教育、播种爱的奉献,设计爱心循环,创新大学爱心文化,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爱心暖寒窗

刘常青认为,民办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基的教育理念,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为了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必须对教育倾注无限的爱,把爱化解到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用爱把每一位受教育者扶起来,使他们在爱的生态环境下成长,内化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爱心主导教育公平,给“弱势群体”留足接受教育的“空位子”,身体力行国家教育公平基本政策。刘常青说:“大学教育要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保障每一位合格青年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不能把‘弱势群体’拒之大学门外。”2004年级学生刘仕春,17岁读初中时因生活所迫辍学,又因意外电击失去双臂,绝望中的她带着优秀的高考成绩站在青岛黄海学院的门口,这是大学很不好收留的学生,刘常青把她领进校门,给了她从成长到留校、成家和成才的心路引领。刘仕春已成为青岛黄海学院一名教师,并荣获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感动青岛十佳人物”等称号。她多年的“心灵励志之旅”讲座,感动了无数大学生和残疾人,成为山东又一位张海迪式青年。在青岛黄海学院的校园里,不时会看到有某些残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失落,高兴地走进这座高等学府,在教育公平的环境里流露着求学的自豪。

实施“校园无贫工程”,用爱心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保障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刘常青说:“教育的人人性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教育观念,保障家境贫困的学生学习不掉队,是贫困学生面临的困难,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责任,我们要用爱心抚平这些学生的心痛,又要为他们成才勇于担当。”为资助家境贫困学生求学,学校着力建设“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等学生资助体系,使贫困生受益。2011年学校为贫困学生补助、学费减免、特别减免、阳光助学及勤工助学等支出共计450万元,涉及5000余名学生。同时,积极开拓以儒商为主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把捐资助学的主要对象锁定为贫困大学生和创业大学生,让他们学而无忧,创新有成。在刘常青的带领下,黄海学院人“爱在黄海”的“师爱精神”和“校园无贫”的理想,已凝炼为教育自身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爱心走四方

青岛黄海学院的教育资源和资金积累并非十分雄厚,但在刘常青的带领下,这所学校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构筑没有围墙的爱心体系,倡导“教育是一家”的职业精神,不分畛域地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在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方面尽绵薄之力。

199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启动“温暖工程”。秉承“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指导思想,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高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10年10月, 刘常青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并捐款100万元,以表达对“温暖工程”的支持。

在刘常青的倡导和组织下,青岛黄海学院2005年向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捐款10万元、2009年向胶南市六汪镇教育和卫生事业捐助160万元、2008年向“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达30余万元、2010年向“4·14”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万余元、2005年向印尼海啸和地震灾区捐款……近些年来,刘常青代表青岛黄海学院向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捐款达600余万元。

望着这些滚动的地名和跳跃的数字,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捐助也许轻一举而成,但对于刚刚成立15年的一所民办学校,那是跳动的爱心、举动的全力、真诚的奉献。刘常青所组织的每一项捐助,都是爱心的净化和升华,都是对“教育是一家”的职业精神的践行。青岛黄海学院“爱心走四方”的实践,也正在孕育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独特学校文化。青岛黄海学院的善行善举,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嘉许。同时,刘常青董事长荣获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杰出校长”、山东省民建”优秀会员”、青岛市“红十字特别奉献奖”等多项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爱心大循环

刘常青认为:爱心大循环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爱的教育,得到爱的帮抚,毕业后应传承创新学校爱的文化,继续向社会奉献爱心,让学校的爱与毕业生的爱形成社会互动与循环。同时他还认为,爱是一种信仰,爱在信仰中才能循环;教育的本质是爱,推广爱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铸造爱魂和培育爱力是实现教育爱心大循环的保障机制。

他对爱魂铸造的理解: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生教育之中。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教育方式,培育师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学生的共同人生理想。为增进教育效果,他主张除学校开展自主教育外,还实施“文化名人进校园”工程,使教育形成互动,深入有效。二是师魂铸造。教师师魂内涵是: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师爱精神;严谨笃学,求真务实,业务精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人格魅力。教师应以高尚的职业精神、完备的职业条件和健全的职业品格铸成教师的内在气质。三是建设以爱为本源的学生人文内化和行为养成教育机制,培养履诚崇爱、扶贫济困的爱心传承创新人才。

对爱力的践行。刘常青说:“爱力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淀的文化力,爱力的“释放”是其价值意义,但这种释放是无代价的、自觉的。”在爱心循环中,他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职业技术高级中学116名贫困地区学生接到青岛黄海学院免费学习,打造校际爱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广受好评。在刘常青的倡导下,青岛黄海学院“爱心大循环”形成新的文化风尚。

刘常青坚守爱心无价,奉献至上的教育观,把青岛黄海学院带到一个新的文化高度,赢得信任和社会尊重,愿年轻的青岛黄海学院在刘常青董事长的带领下,以爱心开启更加的美好,着陆更多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