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一所民办高校的“雷锋情结”

2012-03-15 16940 作者: 来源:

千里寻“雷锋”

  

3月1日,在纪念雷锋同志去世50周年的前夕,青岛黄海学院雷锋纪念馆正式落成,雷锋讲坛青岛黄海学院分坛也同时启动,这也成为国内高校首个雷锋纪念馆,纪念馆总面积300平方米,门口树立了高3.45米、重5吨的大理石雷锋塑像,共有近400副珍贵图片及雷锋原声音频资料,面向社会开放。

  

3月7日,记者见到该学校的团委书记张艳,她正接着一个周边社区要过来参观的电话。她告诉记者:“从雷锋纪念馆落成后,我每天都得接到五六个这样的电话,现在由于人手不够,我们开始集中培训一些学生作为场馆的讲解员,以接待来访的群众。”

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庆泽告诉记者:“从2003年转为高职学校后,青岛黄海学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雷锋精神在学校扎根绽放的时期,从当年起,我们每年都会邀请雷锋班班长为新生做报告。”

  

2011年3月,黄海学院组织学生在雷锋班老班长曲建文带领下,去辽宁抚顺市雷锋生前所在团、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精神研究所探寻“雷锋”,并达成了在黄海学院设立“雷锋讲坛青岛黄海学院分坛”的协议,这是全国第二家设立该分坛的院校。

  

随后,黄海学院又开始筹备雷锋纪念馆。虽然建馆的决定做下了,但校内现存的馆藏品太少,在听说浙江金华有位学雷锋环保老人曹荣安老先生后,学院又南下浙江,经过和老人耐心的沟通,收集到了1963年《中国青年杂志学雷锋合订本》和当时的画报、瓷器等实物,接下来赶赴雷锋的故乡——湖南望城,收集早期中外文版本学雷锋书籍、宣传品、实物等150余件。

与时俱进学雷锋

  

为什么钟情于雷锋,又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力气去宣传雷锋?从事学生教育多年的宋庆泽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民办高校,花这么大的力气学雷锋是因为我们觉得雷锋精神不过时,而且很博大,不仅仅是助人为乐的,还应该包括诸如爱岗敬业这些当代产业工人必备的素质,而这与我们人才的培养目标又恰恰是匹配的。”

该学院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高新峰告诉记者:“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之前我在QQ群里曾经与一些同龄人产生过这样的讨论,很多人对雷锋精神不屑一顾,拿前一阵疯狂讨论的‘老人倒地该不该扶’举例,我觉得就应该马上扶起来,不单单是老人,就算是个壮年人、小孩、妇女,也得扶,如果扶起来让人讹上了,那是他不对,但不扶就是我的不对。”

  

除了对雷锋事迹的一些追忆和宣讲外,黄海学院还“与时俱进”学雷锋,宋庆泽告诉记者:“雷锋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捡个螺丝钉,也不是扶老太太过马路这么简单。从2011年11月开始,我们将雷锋精神与弘扬青岛市的红飘带精神结合起来,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体现的其实就是在发展中学雷锋。”

身边处处有雷锋的影子

近十年的学雷锋路也让黄海学院成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前文提到的高新峰其实是接过了哥哥的接力棒,他的哥哥也是黄海学院的毕业生,目前已经在淄博开起了自己的公司,而在校期间,兄弟俩多次利用自己的电脑技术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

 

 “像这兄弟俩的例子挺多,也许他们做的事情都不算太大,但处处都能体现他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张艳告诉记者,“学校老师王文慧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做的事也许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受过帮助的学生里一直感恩于心。”

  

记者见到王文慧时,已有身孕的她谈到这件事还略显羞涩:“其实真没什么,2008年我来到学校担任综合学院机电工程系的班主任,过八月十五的时候,我就发现有好多学生因为路远都不回家,大概有30多个人,我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给他们发一些月饼、糖果什么的,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与王文慧的事相比,“维纳斯女孩”刘仕春似乎更加让人动容。2004年9月,17岁时失去双臂的刘仕春以新生身份进入黄海学院。院长刘常青得知后,决定每月给予其800元生活补贴,并免除其大学期间的一切费用。

  

受到帮助的刘仕春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而其后她也想到了回报社会。2007年8月,刘仕春了解到母校四川资阳市伍隍中学高二年级有一批“贫优生”,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双双下岗,有的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生活非常艰难。知道这一情况后,她立即提出捐助这些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2010年刘仕春受邀参加山东省残疾人代表团,11月10日,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她表演了自己拿手的口书技法。

摘自《大众日报》2012年3月14日 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