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潘玉坤教授来我校开展“名师讲堂”讲座

2025-10-31 59 作者:李昕昕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

10月2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潘玉坤教授应邀来到我校语言文化学院,为师生带来了“名师讲堂”讲座,题为《辨词义·析句法·审语例·溯源头——试谈对传统经典中几个句子的理解》。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新生,以及中文系、国学院全体教师到场聆听。

讲座中,潘教授以其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和严谨的考据精神,通过剖析几个经典文句,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如何综合运用词义辨析、句法分析、语例审察与源头追溯等方法,以求得对古籍文意的准确理解。

在第一部分“‘吾谁与归’何解”中,潘教授梳理了唐宋文人笔下大量类似句式,并追溯了“吾谁与归”这一结构的最早用例。接着他重点讨论了句中“与”字的词性,通过细致分析,认为将其视为虚词(语气助词)比视为介词更为合理可信。同时,他对“归”字的含义提出了独到见解,指出在此语境下,“归”并非通常所理解的“返回”或简单的“在一起”,而应释为“归依、归从”。

随后,潘教授聚焦于“‘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及相关句式”的探讨。他系统归纳了古籍中“有……者”结构的几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有”作为无定代词,“者”为句末语气词;第二种,“有”为动词,“者”为语气词;第三种,“有”为动词,“者”为助词。潘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有”与“或”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代换的语言现象,揭示了古汉语表达的灵活性。

在第三部分,潘教授以流传甚广的“三不朽”论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其中“有”字的训释。他通过翔实的例证分析提出,此处的“有”字可解释为“能”,这一解读为理解“立德、立功、立言”何以“不朽”提供了新的语义支撑,也展现了对经典文本字斟句酌的重要性。

整场讲座,潘玉坤教授引证丰富、逻辑清晰、见解深刻,不仅使在场师生对几个具体经典文句有了更精准的把握,更生动示范了研读古代文献的科学路径与方法。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提问踊跃,潘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师生们的提问,不仅深化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更展现了学术交流的独特魅力。

随后,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中富教授向潘玉坤教授颁发了青岛黄海学院特聘教授证书。刘中富长表示,希望借助潘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化学院古汉语教学与研究水平,深化双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

本次讲座有效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对传统经典与古汉语研究的浓厚兴趣,对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王雨曦、常笑    初审:李昕昕   复审:全莉   终审:刘奕蔓